2024年11月2日

定期抹片檢查的病人,也需要一位用心的醫師 (婦癌整合討論日誌1)

  49歲女性向來遵從醫療篩檢建議,每隔1-2年接受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雖然一路上檢查的結果,都顯示出一些輕微異常,但未能及時處理這些微妙的警訊,最終導致了她的子宮頸癌診斷。

   病人在2023年在婦科診所的例行抹片檢查中發現異常,11月被轉診至醫學中心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隨後進行的陰道鏡檢查、HPV檢測及子宮頸內刮除術顯示有局部子宮頸上皮內贅瘤第2 ( CIN 2) ,她接受了子宮頸錐切術,病理報告顯示局部子宮頸上皮內贅瘤第3 (CIN 3),且手術邊緣陽性表示還殘留病變細胞這是一個需進一步評估的重要訊號。然而,她卻被建議僅需等待下次檢查。

   到了20244月,她的後續抹片檢查顯示CIN 2,但醫師並未進行額外的處置。到了8月,她的抹片檢查顯示CIN 3,並在9月進行了第二次子宮頸錐切術,病理報告揭示存在鱗狀細胞癌(SCC),至少達第一期A2,浸潤深度達3.03公分。病理報告顯示癌細胞標本邊緣依然可見,表明可能有殘留病變。

  病人在9月底尋求第二意見,診斷結果讓人感到沉重。10MRI結果顯示子宮頸腫瘤直徑達3.3公分,且疑似侵犯左側子宮旁組織。她的初始鱗狀細胞癌抗原顯著升高至10.5,顯示疾病活躍的標誌。她的病情已被分期為2B (IIB),診斷為中度分化鱗狀細胞癌,治療方案轉為同步放射化學治療(CCRT),並於2024年底開始接受六個療程的順鉑治療。如果當時的異常結果能得到更密切的追蹤和處理,她的子宮頸癌也許可以在早期階段避免。

  她的病程突顯了不僅要定期篩檢,還需要一位警覺、用心解讀結果的醫師。她的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篩檢,但未能換來及時的處理,凸顯出一個痛心的現實:例行檢查需要細心且具同理心的醫師,才能真正產生改變。健保或醫院的制度下,過多的病人或許無法讓醫師縝密的思考與細心行動,這時對自己疾病的認知就很重要了。


子宮頸癌小常識

  子宮頸抹片檢查CIN(子宮頸上皮內贅瘤)分為三個級別:

  • CIN 1:輕度異常增生,通常與低風險的HPV感染有關,通常會自行消退。
  • CIN 2:中度異常增生,意味著更多的子宮頸組織層出現異常變化。與CIN 1相比,CIN 2有更高的進展為癌症的風險,但在年輕女性中,有時也會自行退化。
  • CIN 3:重度異常增生,幾乎涉及子宮頸內襯的全層,有較高的進展為侵襲性子宮頸癌的風險。

CIN 2的處理通常包括密切監測(重複抹片檢查和HPV檢測)或採取治療措施,例如陰道鏡檢查和活檢,或圓錐切除術等切除程序來移除異常細胞,特別是在年長病人或具有癌症進展風險的情況。

後記 :病人於第一次接受子宮頸圓錐狀切除手術後,病理報告發現手術標本切口邊緣仍有CIN 3,醫師應要求病人於三個月後而非六個月後追蹤抹片,而當追蹤的抹片出現任何異常結果,醫師應為病人執行陰道鏡及子宮內頸切片,甚至是第二次的子宮頸圓錐狀切除手術。子宮頸疾病通常是發展度速度十分緩慢的疾病,除了病人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可大幅提升疾病被早期(特別是在癌前期)被發現的機率,臨床醫師的適當處理也是很重要的因素。由於醫師的處理不夠完善,導致病人的疾病多了將近一年的疾病發展且未接受任何處理的時間。用心是要花很多力氣。病人對自己的疾病要是有通識概念,而非全讓看診時間有限的醫師決定。如果病人向醫師提出自己的憂慮,王宗德醫師認為醫師會早點作第二次的子宮頸錐切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