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2日

胃癌治療地圖:綜合治療指南

 辨識症狀與風險因子

胃癌通常始於一種微妙而持續的不適感。與其他癌症有更明確的初始徵兆不同,胃癌的早期症狀,通常模糊不清且很容易被誤認為是常見且較不嚴重的病症。 辨識這些初始信號並理解其潛在意義是關鍵的第一步。早期指標可能包括持續性的消化不良與胃灼熱、吃少量食物後即感到飽脹、脹氣以及頻繁打嗝。 雖然這些症狀在一般人群中很常見,但其持續或隨時間惡化應促使您與醫療專業人員進行諮詢。 值得注意的是,胃癌在55歲以上的人群中更為普遍,而對於這個年齡以下的人,除非伴隨其他特定徵兆,否則消化不良等症狀不太可能與癌症相關。  

隨著病情進展,症狀會變得更加明顯,並預示著癌症已進入晚期。這些晚期徵兆可能包括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食慾顯著下降、糞便帶血(可能呈黑色柏油狀)以及嘔吐。 其他晚期指標還包括皮膚和眼睛發黃(黃疸)、全身疲憊或無力感,以及腹部積液,這可能表現為腹部有腫塊或腫脹。 由於早期症狀的非特異性,胃癌確診時往往已處於晚期,這是影響整體預後的一個關鍵因素。 這種延遲凸顯了對自身健康有細微了解的重要性,以及當任何症狀持續存在或多種症狀同時出現時,應及時諮詢醫生的必要性。  

除了個別症狀之外,一個人罹患胃癌的風險也受到生活方式、環境和遺傳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某些風險因子被認為是不可改變的,例如男性和年齡超過55歲。 男性罹患胃癌的可能性約為女性的兩倍。 家族病史或某些遺傳性基因綜合症也會增加風險。 然而,許多因素與生活方式的選擇有關。例如,吸煙和使用菸草產品會使一個人的風險比非吸煙者增加一倍。 飲食習慣扮演著重要角色,高鹽、醃製、煙熏或加工食品攝取量高,而新鮮蔬果攝取量低的飲食,是一個顯著的風險因素。 這種關聯在那些流行此類飲食的國家中尤為明顯,這些國家的胃癌發病率往往更高。 此外,病史也是一個關鍵考量;長期感染幽門螺旋桿菌H. pylori)是主要的風險因素,慢性胃炎、高劑量輻射暴露史或某些基因變異也是如此。 通過理解症狀與潛在的風險因子,個人可以更主動地應對自己的健康,並與醫療服務提供者進行及時且知情的對話。  

診斷與分期

始於初步諮詢,包括身體檢查和審閱病人的個人與家族病史。 初步的血液檢查可能會進行,以檢查貧血等病症,並分析糞便樣本以尋找隱藏的血液,兩者都可用作胃部腫瘤內部出血的初步指標。  

胃癌的明確診斷依賴於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伴隨切片),這被認為是主要的診斷工具。 內視鏡會經由口腔和喉嚨進入,以直接視覺檢查食道、胃和部分小腸(十二指腸)。 如果發現任何異常區域,內視鏡末端的切片工具將用於採集組織樣本。然後,病理學家會在顯微鏡下檢查該組織中是否存在癌細胞。 這個樣本對於各種其他測試也至關重要,包括確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確診後,下一個關鍵步驟是進行癌症分期,即確定疾病已經擴散到何種程度。最廣泛使用的分期系統是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JCC)的TNM系統,T代表腫瘤(Tumor)、N代表淋巴結(Node)、M代表遠端轉移(Metastasis)。 T分期描述了原發腫瘤侵入胃壁的深度,N分期表明癌症是否已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而M分期則揭示了其是否已擴散到身體的遠端部位。 這一分期過程至關重要,因為它是預測病人預後的最強獨立預測因子,也是決定治療策略的關鍵。  

為了實現精確分期,需要使用多種先進的影像檢查。多層次螺旋電腦斷層掃描(MDCT),或標準的CT掃描,是主要的方法,因為它能夠同時評估胃部腫塊、區域性淋巴結和遠處轉移。 CT掃描可提供詳細的橫截面影像,揭示腫瘤的大小、生長特徵(例如是向內生長、向外生長,或兩者兼有),以及其是否已擴散到肝臟等器官。 然而,重要的是要認識到,CT掃描在評估腫瘤確切侵入深度方面的準確性可能有限。  

為了克服這些限制,其他專業測試被整合到分期過程中。內視鏡超音波(EUS)使用帶有超音波探頭的內視鏡,被認為是評估腫瘤侵入深度(T分期)和評估附近淋巴結(N分期)最準確的工具。 為了檢測遠端擴散,通常會使用正子斷層掃描(PET-CT)。 此程序結合了CT掃描和正子斷層掃描(PET)。一種放射性葡萄糖會被注射到體內,由於癌細胞的新陳代謝非常活躍,它們會吸收更多這種物質,並在掃描上顯示為亮點。 這提供了一張代謝圖,在識別僅靠CT掃描難以看到的遠處轉移灶方面非常有效。 這種綜合、多模式方法的價值在於,沒有單一測試能提供所有必要資訊。CT提供潛在擴散的廣泛視圖,EUS提供原發腫瘤深度的詳細資訊,而PET-CT可以識別出微小的、遠端的轉移灶。 綜合來自這些不同測試的資訊,可為疾病提供一個完整的圖像,使臨床團隊能夠就病人是否適合進行根治性手術切除,或者疾病是否已進展到更適合進行全身性、姑息性治療的程度,做出明智的決定。 因此,這個整合的診斷過程不僅僅是一系列測試,更是指導整個治療計劃的基礎框架。  

量身打造的治療:基因與生物標記的角色

根據個人的基因傾向和腫瘤獨特的分子特性來量身打造治療策略。 這種個人化方法植根於兩種不同但同樣重要的分子檢測概念。  

首先是遺傳性基因檢測,用於評估遺傳風險。這種檢測通常推薦給被診斷出患有特定類型胃癌(特別是瀰漫性胃癌)或有家族病史的個人。 這種檢測的目的是識別可能增加患癌風險的遺傳性基因變異或突變。 例如,CDH1 CTNNA1 基因中的致病變異已知會增加遺傳性瀰漫性胃癌的風險。 其他基因,如 APCMLH1 BRCA1,則與腸型胃癌風險增加相關。 這種檢測主要用於風險評估和對高風險個體及其親屬進行長期管理,而非指導現有腫瘤的即時治療。  

第二種,也是更直接的分子分析應用是生物標記檢測,它是在腫瘤組織本身上進行的。 這是治療計劃中的關鍵步驟,因為它能識別出可能影響特定癌症治療效果的特定蛋白質、基因和其他物質(生物標記)。 這些測試的結果直接影響標靶治療和免疫療法的藥物選擇。  

目前,胃癌中常規檢測的幾個關鍵生物標記包括:

  • HER2 (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 在某些胃癌中,HER2蛋白質過度豐富,這會促使癌細胞更快地生長和分裂。 檢測HER2狀態至關重要,因為陽性結果表明病人適合接受賀癌平單抗(Trastuzumab,商品名Herceptin)等標靶治療。 該藥物通過附著在癌細胞表面的HER2蛋白質上,從而阻斷其生長信號來發揮作用。  
  • PD-L1 (程序性死亡配體1) 免疫系統使用一系列「檢查點」蛋白質,以防止其攻擊身體自身的健康細胞。 然而,許多癌細胞,包括胃癌細胞,學會利用其中一個檢查點,免疫細胞上一種稱為PD-1的蛋白質,會聯結癌細胞上腫瘤蛋白質PD-L1配體。 通過這樣做,癌細胞實際上向免疫系統發出了一個「不要攻擊我」的信號。檢測PD-L1陽性很重要,因為它決定了病人是否符合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吉舒達單抗(Pembrolizumab,商品名Keytruda)和保疾伏單抗(Nivolumab,商品名Opdivo))的用藥資格。 這些藥物通過阻斷PD-1PD-L1之間的相互作用來發揮作用,有效地「鬆開免疫系統的剎車」,使其能夠識別和攻擊腫瘤。  
  • MSI-H (微衛星不穩定性高)dMMR (錯配修復缺陷) TMB-H (腫瘤突變負荷高) 這些是基因標記,表明腫瘤的DNA中存在大量突變。 具有這些特徵的腫瘤對某些免疫療法往往更具反應性。  

遺傳性基因檢測和腫瘤特異性生物標記檢測之間的區別,需要理解的一個關鍵概念。前者是針對家庭的風險評估工具,而後者是針對腫瘤的工具,直接影響特定藥物方案的選擇。例如,病人的治療計劃可能由他們的HER2PD-L1狀態來指導,而他們的家庭成員則可能從了解其遺傳性綜合症的風險中受益。 這種對疾病的分子層次理解已經改變了癌症治療,從大刀闊斧的治療轉變為針對病人癌症獨特弱點的高度特異性、有效的療法。  

多科整合的治療方法

胃癌的複雜性需要一種協同且全面的護理方法。治療的黃金標準是多科團隊,由定期會面、審閱病人個案並制定個人化治療計劃的專家小組組成。 該團隊通常包括外科腫瘤科醫師、內科腫瘤科醫師、放射腫瘤科醫師、藥師、營養師和其他支援人員。 這種以團隊為基礎的模式是領先癌症中心的一個標誌,它確保病人從多個領域的集體專業知識中受益,從而制定出更為整合和有效的策略。  

治療並非一成不變,而是由多種因素共同決定的,包括癌症的分期和位置、病人的整體健康狀況,以及分子與生物標記檢測的結果。 治療計劃通常涉及不同療法的組合,可能包括手術、全身性療法(化學療法、標靶療法和免疫療法)以及放射線療法。 這些治療方法的策略性順序和組合由團隊決定,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成功率。 例如,對於早期、局部性癌症的病人,可能單獨採用手術治療,而對於晚期病人,則可能在手術前接受化學療法和放射線療法以縮小腫瘤,接著進行更多全身性療法以預防復發。 對於晚期轉移性癌症,手術可能不是一個選項,主要的策略可能側重於全身性療法以控制疾病進展和管理症狀。  

手術治療

對於許多病人來說,手術是胃癌治療計劃的基石,提供了長期生存的最佳機會。 手術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完全切除」,這意味著要移除整個腫瘤以及任何可能包含癌細胞的周圍淋巴結。 具體的手術方式取決於癌症的位置、大小和分期。  

  • 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MR): 對於一小部分病人來說,這是一種微創選擇。它用於很小、早期(第0期)的癌症,這些癌症僅限於胃的內襯,並且擴散到淋巴結的可能性有限。 該手術使用內視鏡進行,可讓外科醫師在不進行大範圍切口的情況下,移除腫瘤和部分胃壁。 這種手術在有廣泛篩檢計劃的國家中更為常見,因為這有助於早期發現。  
  • 部分(遠端)胃切除術: 對於位於胃下部的癌症,則進行部分胃切除術。 此手術涉及移除胃的下部,以及附近的部分脂肪組織和淋巴結。 胃的剩餘部分則重新連接到小腸。  
  • 全胃切除術: 如果癌症位於胃的中部或上部,或已擴散到整個器官,則需要進行全胃切除術以移除整個胃。 在這種情況下,外科醫師會將食道直接連接到小腸。 也可以進行重建手術,例如胃繞道手術(Roux-en-Y),以創建一個功能類似於胃的小囊袋。  

除了根治性手術外,對於晚期或轉移性病例,也可能進行姑息性手術以管理症狀。 姑息性手術,例如胃繞道手術,可以預防或緩解胃和腸道的阻塞,從而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 其他支援性手術包括內視鏡支架置放術,它使用中空管來保持食道和胃之間的通道暢通,以及內視鏡雷射療法,它可以破壞部分腫瘤以緩解阻塞。 此外,對於因癌症或其治療而難以進食的病人,可以進行一個小型手術,將餵食管(G管或J管)直接置入胃或小腸,以確保充足的營養。  

全身性療法:從內部鎖定癌細胞

全身性療法旨在治療全身各處的癌症,因為藥物會進入血液中,到達可能已擴散到原發腫瘤以外的癌細胞。 這些治療通常與手術結合使用,或作為晚期疾病的主要治療手段。  

  • 化學療法: 化學療法使用多種藥物來殺死快速分裂的癌細胞。 藥物通常以週期方式給予,治療後有休息期,以讓身體恢復。 化學療法可用於治療時間軸上的各個點。可以在手術前給予(稱新輔助療法)以縮小腫瘤,這可以使其更容易切除,並可能提高長期生存率。 也可在手術給予(稱輔助療法)以清除任何可能殘留的微觀癌細胞,從而降低復發風險。 對於轉移性或無法手術的癌症,化學療法通常是主要治療,有助於減緩癌症生長並緩解症狀。
  • 基礎藥物通常是氟嘧啶(fluorouracil5-FU(經靜脈注射的 5-FU,或是口服截瘤達錠(capecitabine,它在體內會轉化為 5-FU)。 這些會與鉑類藥物 (如順鉑cisplatin益樂鉑(oxaliplatin合併使用,特別是對於晚期病例 。另一類經常使用的藥物是紫杉醇類 ,如紫杉醇或歐洲紫杉醇 。例如,一種稱為 FLOT 的療法(在美國和歐洲用於體能狀況良好、可切除的第三期癌症)包括 5-FU 亞葉酸 (一種增強 5-FU 效果的維生素)、 益樂鉑 (oxaliplatin)歐洲紫杉醇 (docetaxel)。抗癌妥靜脈 (Irinotecan) 是另一種有時使用的藥物(例如,FOLFIRI 療法:葉酸、5-FUirinotecan),用於第二線治療。在台灣及其他亞洲國家,一種名為 S-1 的口服化療藥物在術後(輔助)治療中很受歡迎。S-1是結合了 tegafur(一種 5-FU 前軀藥物)與調節劑,以增強其效果並減少副作用;在日本和台灣的試驗中已顯示出良好效果。 另一種口服藥物 UFT(替加氟-尿嘧啶)在 S-1 上市前已在台灣使用。目標都是在平衡副作用的前提下使用有效的化療。腫瘤科醫師會根據病人的分期和健康狀況選擇療法例如,對於年長或體質較弱的病人, 可能使用雙藥組合以減少毒性,而年輕且體能良好的患者則可能接受三藥治療以達到最大腫瘤縮小效果。   
  • 標靶療法: 這類藥物通過識別和攻擊癌細胞內的特定弱點來發揮作用。 這些藥物的使用完全取決於在腫瘤組織上進行的生物標記檢測結果。 例如,如果腫瘤被發現為HER2陽性,標靶藥物賀癌平單抗Trastuzumab,商品名Herceptin)可能會被添加到化療方案中。 優赫得(Trastuzumab deruxtecan,商品名Enhertu是賀癌平單抗和化療藥物的組合,是HER2陽性癌症在初始治療後進展的晚期轉移性癌症的選項。對於初始化療停止反應的癌症,可以使用一種名為欣銳擇(Ramucirumab,商品名Cyramza的藥物。 這種藥物通過抑制腫瘤生長所需的新血管形成(一種稱為抗血管生成的過程)來發揮作用。 一種較新的藥物威絡益單抗(Zolbetuximab,商品名Vyloy)通過鎖定HER2陰性癌細胞表面的CLDN18.2蛋白質,來阻止其生長。  
  • 免疫療法: 免疫療法是一種尖端方法,利用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症。 這些被稱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藥物旨在阻斷免疫細胞上的「關閉」開關,癌細胞通常利用這些開關來逃避免疫系統的偵測和破壞。 通過阻斷這些檢查點,藥物「鬆開剎車」,讓免疫系統的T細胞能夠識別並攻擊腫瘤。 像吉舒達單抗(Pembrolizumab,商品名Keytruda保疾伏單抗(Nivolumab,商品名Opdivo等免疫治療藥物在各種方案中都有使用。 例如,吉舒達單抗被用作晚期胃癌的一線治療,可與化療聯合用於HER2陰性腫瘤,或與化療和賀癌平單抗聯合用於HER2陽性和PD-L1陽性腫瘤。  

這些療法的快速進步深刻地改變了胃癌的治療格局。決策過程已從標準化方法轉變為高度個人化,現在,具體的藥物方案直接由腫瘤獨特的分子特徵決定。 在診斷階段詳細描述的生物標記檢測結果不再只是補充資訊;它們是指導哪種特定藥物組合最可能有效的基本數據點。病人的護理旅程現在是一系列分支決策,每個決策都由他們個體癌症的分子路線圖所引導,這證明了在提供這種複雜檢測的中心尋求護理的重要性。  

放射線療法

對於許多胃癌病人來說,放射線療法是治療的關鍵組成部分。這種療法使用高能量X射線來損害和殺死癌細胞或抑制其生長。 它幾乎總是與其他療法結合使用,特別是化學療法,以增強其有效性,並在手術前後進行。  

放射線療法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有多種重要用途。  

  • 術前治療: 放射線療法,常與化療結合(化學放射療法),可用於手術前以縮小腫瘤。這可以使先前無法手術的腫瘤變得足夠小,以進行成功的部分或全胃切除術。  
  • 術後治療: 在手術切除所有可見癌細胞後,放射線療法可用於消滅任何殘留的、肉眼無法察覺的癌細胞。 這是降低癌症復發風險的關鍵策略。  
  • 緩解症狀(姑息性護理): 對於晚期癌症病人,放射線療法可用於管理症狀並改善生活品質。它可以幫助縮小引起疼痛或內出血的腫瘤,並幫助病人恢復食慾。  

現代放射線技術,例如強度調控放射線治療(IMRT),具有高度的精確性。 這些技術將放射線精準地傳遞到腫瘤,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周圍健康組織和器官的傷害。 放射線療法的副作用通常局限於治療區域,可能包括疲勞、噁心、腹瀉以及治療部位皮膚的刺激或變黑。  

病人自我照護與副作用管理

胃癌治療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過程,而管理副作用是治療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 主動的自我照護和與醫療團隊的協同合作,可以顯著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副作用因所接受的治療類型(無論是化學療法、標靶療法、免疫療法或手術)而異,但常見問題包括疲勞、噁心、食慾不振和消化道變化。  

  • 管理疲勞: 疲勞是一種普遍的副作用,管理它需要規劃。 建議病人提前準備餐點,在線購買雜貨,並接受家人和朋友在購物和烹飪方面的幫助。 進行規律、輕度的運動也有助於改善疲勞和食慾。  
  • 對抗噁心: 為管理噁心,建議全天少量多餐,並避免長時間不進食。 吃乾、清淡的食物,如蘇打餅、吐司或椒鹽脆餅,可能會有所幫助。 病人應選擇冷食或室溫食物,而非熱的、油炸的或辛辣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的強烈氣味會加重噁心。 吮吸硬糖,尤其是薑味、薄荷或檸檬味的硬糖,也可能具有舒緩作用。 按照處方服用止吐藥物至關重要,如果藥物無效,應告知醫生。  
  • 營養支持與胃切除術後飲食: 胃部手術會深刻改變一個人進食和消化食物的方式,使營養管理成為自我照護的核心部分。 胃切除術後,病人的胃容量顯著減少,這意味著他們會比以前更快地感到飽脹。 飲食重點轉向每天吃6-8頓非常小的、高熱量、高蛋白的餐點和點心。 應鼓勵病人慢慢進食並將食物完全嚼碎,並在進食前或後30分鐘飲用液體,但不要在進食期間飲用。  
  • 管理傾食症候群 一個常見的術後問題是傾食症候群,當食物,特別是含糖食物,過快進入小腸時,會引起痙攣、噁心、腹瀉和頭暈。 為了管理這種情況,病人應吃較小的餐點,徹底咀嚼,並避免高糖食物和飲料。  
  • 解決營養缺乏: 胃切除術也會影響關鍵營養素的吸收,導致鐵、鈣和維生素B12的缺乏。 這可能隨著時間導致貧血和骨質疏鬆等病症。 病人應與醫生和營養師密切合作,確保他們獲得足夠的營養,並討論改變飲食或補充營養品的必要性。  

關於自我照護和副作用管理的指南不僅僅是簡單的指示;它是一個賦予病人權力,讓他們在康復過程中發揮積極、主動作用的框架。詳細的營養計劃和管理常見副作用的實用技巧,為病人提供了重新獲得對治療過程的控制感和參與感,將他們從被動的護理接受者轉變為積極的康復夥伴。

衡量成效與理解預後

對於病人及其親人來說,理解預後並衡量治療的成功是一個非常個人化且通常充滿情緒起伏的過程。在醫學領域,癌症在確診時的分期仍然是預後最重要的預測因子。存活率是一種統計工具,用於估計與相同類型和分期癌症的病人在確診後特定時間(通常是五年)內仍存活的百分比。  

由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維護的「監測、流行病學和最終結果」(SEER)數據庫,通過將胃癌分為三個廣泛分期來提供這些統計數據。  

  • 局部: 癌症僅限於胃部,且未擴散。  
  • 區域: 癌症已擴散到附近的結構或淋巴結。  
  • 遠端: 癌症已擴散到身體的遠端部位,如肝臟。  

對於在2014年至2020年間確診的病人,五年的相對存活率如下 :  

SEER 分期

5年相對存活率

局部

75%

區域

36%

遠端

7%

所有分期總計

36%

仔細且有背景地解釋這些數字至關重要。存活率是從大量人群中得出的統計平均值,不能預測個體案例中會發生什麼。 這些數字基於幾年前確診和接受治療的人,因此,它們並未反映自那時以來治療上發生的重大進步,例如新的標靶療法和免疫療法。個人的年齡、整體健康狀況以及他們的特定癌症對治療的反應,都是可以影響其預後的個別因素。這些統計數據的目的不是一個固定的預測,而是提供一個預後的一般基準,並凸顯早期發現和現代個人化治療有效性的深遠重要性。  

尋求專業醫療與支援

尋找合適的醫療團隊是胃癌病人可以做出的最重要決定之一。理想的環境是一個擁有專門、多學科專家團隊的專業癌症中心。 這些機構的特色在於其協作方法,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協同工作,以創建一個連貫的治療計劃。  

尋找專家時,病人不僅應尋找一位醫生,而應尋找一個完整的護理系統。例如,台北的財團法人辜公亮文教基金會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強調以團隊為基礎的護理模式,由來自不同部門的專家協作處理病人個案。 該中心的理念優先考慮病人利益,並確保醫生的薪酬不基於他們提供的服務數量,這培養了一種正直的文化。 同樣,國立台灣大學癌症中心是一個綜合性的公立中心,專注於個人化預防醫學和創新的臨床治療。  

為了評估潛在的專家,病人應尋找在胃腸道腫瘤學方面具有特定專業知識的專業人員。在評估醫院或醫生時,重要的是要詢問他們在特定手術和治療方面的經驗,以及他們是否參與臨床試驗,這可以提供獲得最新尖端療法的機會。  

除了醫療團隊,與病人和照護者社群建立聯繫對於情感支持至關重要。國際和國家級組織,如胃癌基金會(Gastric Cancer Foundation)和黛比之夢基金會(Debbie's Dream Foundation),提供廣泛的支持服務,包括線上社群、教育網絡研討會和導師計劃。 這些資源可以提供一個網絡,讓理解這段旅程獨特挑戰的個人提供寶貴的情感和實用支持。  

結論

胃癌提出了一個複雜且多方面的挑戰,但現代醫學已將治療格局從標準化方法轉變為高度個人化的病人旅程。對所提供資訊的分析揭示了一條清晰、循序漸進的道路,為病人和照護者從最早期的徵兆到長期護理提供了指南。由於非特異性症狀導致早期診斷的困難,是疾病經常在晚期被發現的主要原因。這一現實凸顯了提高公眾對風險因素的認識的重要性,特別是對於有家族病史、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或高鹽、加工食品飲食的個人。  

診斷過程被證明是一個關鍵的多模式努力。單一測試不足以確定分期;CT掃描、內視鏡超音波和PET-CT等工具的組合對於提供解剖學和代謝細節,從而準確分期癌症至關重要。 這種全面的分期是決定整個治療策略的基礎步驟。  

此外,分子和基因檢測的作用帶來了深層次的個人化。用於家族風險評估的遺傳性基因檢測與用於治療計劃的腫瘤特異性生物標記檢測之間的區別是一個關鍵的細微之處。 決定現代標靶療法和免疫療法資格與特定方案的,直接是腫瘤獨特的特徵,特別是其HER2PD-L1狀態。  

治療本身是手術、全身性療法和放射線療法的戰略組合,所有這些都由多科整合團隊指導。 病人在治療過程中的角色並非被動。積極主動的自我照護,特別是在管理副作用和適應術後新營養方案方面,是一種強大的賦權形式。 最後,雖然存活統計數據可以為預後提供一個一般性基準,但重要的是要理解,它們是歷史平均值,並未考慮到個體因素或治療上的快速進步。對於任何病人來說,最有價值的建議是尋找一個專業的癌症中心,該中心提供以團隊為基礎的方法,並能獲得尖端療法和臨床試驗。  

 


2025年9月18日

腹部手術後的疤痕處理

 


疤痕是手術癒合過程中的正常一環,但妥善的管理能大幅改善外觀。腹部手術疤痕通常在一開始呈現發紅、隆起或較硬,之後會在 6 18 個月 之間逐漸淡化並變柔軟。透過良好的傷口照護與有證據支持的疤痕治療,你可以讓腹部疤痕獲得最佳癒合,並降低肥厚性(隆起)或蟹足腫疤痕的機會。以下是涵蓋各癒合階段與多種治療選擇的完整指南。


手術後立即的傷口照護(術後數日)

在腹部手術後的最初幾天,重點是正確的傷口照護,因為良好的早期照護為之後更佳的疤痕結果奠基:

保持切口清潔且濕潤: 按照外科醫師指示溫和清潔切口(通常在允許後以溫和肥皂與清水)。清潔後,塗抹凡士林或抗生素藥膏,並以無菌敷料覆蓋。維持濕潤的傷口環境可促進更快癒合,並可能形成更薄的疤痕。避免讓傷口乾燥結厚痂;若有痂皮,請勿摳抓。

保護與覆蓋傷口: 依指示更換敷料(通常每日一次,或在弄濕/汙染時)以維持清潔。若切口以黏貼膠帶(Steri-Strips)或手術膠封閉,通常約 1–2 會自然脫落除非醫囑,不要強行撕除。

留意感染: 紅、熱、腫或切口溢膿可能是感染徵象,而感染會加重疤痕。遵循醫師對感染徵兆的指導,若有疑慮請聯繫醫師。預防感染(保持清潔、必要時預防性抗生素)是將疤痕形成降至最低的關鍵。

避免切口受力: 腹部在彎腰、咳嗽、呼吸時活動量大。咳嗽或站起時以枕頭輕托住切口,以減少牽拉。早期遵守活動限制(避免提重物、劇烈運動)以避免拉扯正在癒合的傷口。癒合期切口張力是導致疤痕變寬的最大因素之一,因此降低拉力很重要。

及早防曬: 即使在早期,也要避免讓新鮮切口直接曝曬。紫外線會使癒合組織變黑。當醫師允許外出時,可用衣物或手術敷料遮蓋。


前幾週的早期疤痕管理

當初始傷口閉合、拆線/拆釘後(約術後 1–3 週,依手術方式與縫合而異),即可開始疤痕專屬照護:

遵循醫師時程: 多數疤痕治療需在傷口完全閉合、皮膚充分癒合後才開始。對許多切口,約術後 2 (痂皮消失、形成新皮)可考慮開始,但部分醫師建議可等到約 4 。開始任何外用疤痕產品或按摩前,務必確認切口已足夠癒合。

疤痕按摩: 切口閉合且醫師同意後,可開始溫和按摩。每天 1–3 、每次幾分鐘,能幫助疤痕隨時間變軟、減少隆起。以兩指沿疤痕縱向、橫向或小圈打磨,施以中等壓力。這可避免疤痕與底層組織沾黏並改善循環,逐週提升柔軟度並協助變平。

矽膠治療: 矽膠凝膠片或矽膠凝膠是此階段一線療法。當切口足夠癒合即可開始。矽膠片為柔軟、可剪裁貼合疤痕的墊片,透過保濕與調節膠原生成來限制異常增生。最佳做法是 每日配戴 12 小時、連續數週至數月,可隔夜使用。若用矽膠凝膠(軟管包裝),則薄薄塗一層於疤痕,待其乾成保護膜。,已被證實能改善疤痕柔軟度並減少厚度。

滋潤與周邊皮膚照護: 疤痕與周邊皮膚在神經恢復時可能乾燥或搔癢。可在周圍(以及完全閉合後的疤痕上)塗抹基礎、溫和、不含維他命 E 的保濕品以維持柔軟。保持濕潤(無論靠矽膠或一般保濕)可避免過度乾裂而惡化外觀。

持續傷口減張支持: 有些醫師會在早期數週建議持續以紙膠或重新貼 Steri-Strips 覆蓋傷口,即便拆線後仍維持數週。這些貼條可分擔疤痕張力,使最後疤痕更薄更平。例如,持續貼紙膠長達 3 個月 可透過防止皮膚被拉開而減少疤痕增寬。若醫師建議,需定期更換紙膠。


長期疤痕照護(術後數月)

疤痕成熟期可持續 一年以上,期間顏色與形態會改變。以下是後續幾個月的管理要點:

持之以恆的矽膠與按摩: 依建議持續使用矽膠片/凝膠。多位專家建議至少使用 3–6 個月(若疤痕仍活躍/發紅可更久)。同樣地,數月內每日持續按摩。約 術後 3 個月 組織強度已大幅回升,但仍可能略隆起或偏硬;此時按摩與矽膠有助於重塑。

疤痕的防曬: 疤痕在第一年對日曬特別敏感。紫外線會使疤痕變深、更顯眼。當可以暴露(通常術後幾週),凡疤痕見光就塗抹SPF 30 的防曬,外出時亦可用衣物或抗 UV 布料遮蓋。建議至少持續術後一年

監測與應對: 多數腹部疤痕會在數月中逐漸變平、變淡;原先紅/粉的區域多在 6–12 個月 下降。若發現疤痕非常厚、隆起、發癢,或超出原切口邊界,可能是肥厚性疤痕或蟹足腫。別拖延請就診。 3–4 個月 若疤痕過厚,及早的類固醇注射可抑制惡化。超過 6 個月 仍持續的肥厚疤痕有時被視為正演變為蟹足腫,需更積極治療。

耐心面對成熟期: 疤痕在 術後約 6–8 週到 3 個月 常是「看起來最差」的階段紅、硬、略隆起或發癢,屬於活躍重塑期。隨時間會轉淡、變軟。6 個月 可見顯著改善,12–18 個月 仍可有細微進步。為最佳結果,建議將疤痕照護持續滿一年或直到疤痕變淡且扁平。若一年後仍困擾,請尋專科建議。


非處方(OTC)疤痕產品與治療

市面上有許多標榜疤痕功效的 OTC 產品,以下為常見且推薦的類型與用法:

矽膠片與矽膠凝膠: 如上所述,矽膠是頂尖的 OTC 疤痕療法之一。矽膠片(如 Cica-Care®ScarAway®Rejuvaskin 等)與矽膠凝膠(如 Silicone Scar gel,  Kelo-cote®BioCorneum®Mederma® Advanced Scar GelScarGuard®)普遍可得。其最佳證據在於保濕與調節膠原生成。矽膠片理想使用 每日 >12 小時、數月;矽膠凝膠則須 每日(常 1–2 次)持續。多數人覺得凝膠較適合腹部,因為快乾、衣物下舒服。總結:矽膠可讓疤痕更快變軟、變平、變淡。

疤痕霜與凝膠(洋蔥萃取、尿囊素等): 各式 OTC 疤痕霜常含洋蔥萃取(如 Mederma®)、尿囊素、維他命 E 或植物萃取。可維持保濕並具輕度抗發炎。例如洋蔥萃取對疤痕的證據有限,但與壓力或矽膠併用時,可能略改善紅度或質地。無任何 OTC 乳霜能「抹除」疤痕,需有正確期待;但若它能幫你保持濕潤並搭配按摩,也能成為有益的日常。只在傷口閉合後 使用。若出現刺激(紅或疹),立刻停用;部分人對維他命 E 或香精敏感。

抗組織胺或低效價類固醇外用: 疤痕癒合時常搔癢。成藥 hydrocortisone 1%(輕度類固醇)或抗組織胺乳膏(如 diphenhydramine 霜)可用於已癒合的疤痕以減少搔癢與發炎,也能避免因抓癢而惡化。連續使用超過 1–2 前,請依醫囑,因過度使用類固醇可能使皮膚變薄。許多外科醫師日常更偏好矽膠而非 hydrocortisone,但在非常癢時,短期使用有幫助。口服抗組織胺(如 cetirizine)亦為選項。

壓迫性敷料/繃帶: 雖非典型「藥局疤痕產品」,彈性繃帶或貼紮也屬 成藥 策略。例如 紙膠(Micropore™ 覆蓋疤痕可降低張力,部分研究顯示其效果可接近矽膠片。常見於術後 1–2 個月 作為支持。蟹足腫好發區(耳垂、胸部)可使用壓迫飾品或彈性帶。腹部則可用標準 腹帶 提供溫和加壓與支持。

防曬品: 易被忽略的 OTC 必需品。凡疤痕見光,SPF 30 的廣譜防曬 必須塗抹,至少術後第一年。部分矽膠凝膠(如 BioCorneum®)含 SPF;否則可在疤痕產品後 15 分鐘 補塗防曬。防曬對讓疤痕盡量變淡至關重要。


醫師處方治療

若成藥不足或屬高風險疤痕,醫師可提供處方選擇:

高效價外用類固醇: OTC hydrocortisone 1% 更強。皮膚科或外科醫師可能短期處方如 triamcinoloneclobetasol(依適當濃度)外用於肥厚性疤痕,以降低過度發炎與膠原生成,特別適合新且紅的疤痕。通常在專業監測下使用數週至數月。(對非常厚的疤痕,注射往往比外用更有效)

處方級矽膠產品: 部分經醫師通路販售的配方可能混合矽膠、低劑量類固醇與維他命 E 等;未必優於標準矽膠,但醫師可能推薦特定醫療級產品。另有具黏性與減張功能的矽膠片(如 Embrace®),能同時貼附並降低疤痕張力,需透過醫師取得,屬於成本較高、用法特定的「準處方」選項。Embrace 已顯示透過減張改善疤痕結果。

Imiquimod 5% 乳膏: 為免疫反應調節劑,偶用於手術疤(特別是蟹足腫切除後)的非適應症治療。患者一週數次、持續數月塗抹,可降低蟹足腫復發。但可能刺激或導致色素沉著,故非一般術後疤痕常規。

口服藥物: 沒有標準口服藥可預防/治療疤痕,但特定情境下醫師可能使用系統性療法。例如口服抗組織胺(cetirizineloratadine,或處方 hydroxyzine)可緩解非常搔癢、活躍的疤痕;抗組織胺亦可能有輕度抗纖維化效果,因此醫師或建議夜間服用非嗜睡型抗組織胺給蟹足腫體質或強烈搔癢者(pmc.ncbi.nlm.nih.gov)。嚴重少見案例(侵襲性蟹足腫)可能嘗試其他口服/注射藥,如短期口服類固醇、口服 tranilast(亞洲用於蟹足腫的抗過敏藥)、或 tamoxifenpentoxifylline 等研究中顯示可能有益者;皆屬專科治療。一般而言,良好營養(蛋白質、維他命 C、鋅)是患者最該著重的「全身性」因素,因缺乏會妨礙癒合。

注意:處方治療須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強效類固醇或 imiquimod 誤用可能有副作用。若覺得疤痕需要超過基本照護,請諮詢醫師量身規劃或轉介專科。


家用與自然療法

許多人會嘗試居家/天然療法,如塗油或維他命。某些對一般皮膚健康有助益,但對疤痕的效果有限,請調整期待:

維他命 E 油: 人氣偏方,但證據未顯示明確益處,有研究甚至發現外用維他命 E 無效,或使情況更糟(如紅疹、刺激)。若要使用,僅限閉合後,且若出現刺激就停用。其可能的好處多來自「保濕」,而非特定抗疤機制。

蘆薈: 蘆薈膠具鎮靜與保濕效果。對很早期傷口有助調節發炎與癒合,但對已形成的疤痕,效果有限;甚至有研究在第 8 天未見差異,且在部分情形延緩手術傷口癒合。總體上安全,可作為舒緩輔助,但不會消除疤痕

手動按摩(再次強調): 成本低、效果實在。傷口足夠癒合後,每日數次 用指腹沿疤痕與畫圈按摩。機械性壓力可讓疤痕不那麼硬緊,也能減敏。使用少量乳液或油降低摩擦。持續數週至數月 才見成效。

精油與植物油: 常見如薰衣草、茶樹、蜡菊(Immortelle)、玫瑰果油等。試驗顯示具抗發炎或促進修復的潛力;小型回顧亦指出含精油藥膏可能略減紅。玫瑰果油含維他命 AC,亦見於商用疤痕油(如 Bio-Oil 混合植物油與維他命)。主要效益仍在保濕務必稀釋(幾滴精油加一湯匙基底油如椰子、荷荷巴、甜杏仁),避免刺激;若有紅疹立即停用。

天然乳油與植物油脂: 可可脂、乳木果、橄欖油、椰子油等為封閉性保濕,可維持疤痕水分與彈性。無特殊「去疤魔法」,但保濕本身有益。閉合後可按摩使用,效果因人而異。

蜂蜜: 醫療級蜂蜜(如 Manuka)具抗菌與促進傷口癒合之效,開放性傷口 有時會用以預防感染並加速癒合。對已閉合疤痕,蜂蜜無法「移除」疤痕,但含蜂蜜的凝膠/乳霜可保濕與降發炎。未癒合的腹部切口不建議自行塗抹蜂蜜,除非有醫囑。

洋蔥萃取與其他草本: 洋蔥萃取上文已述(Mederma)。另如積雪草(Centella asiatica;見於某些疤痕霜如 Keloca)可能促進膠原成熟;甘菊、金盞花具舒緩作用。證據有限,可作為對 一線療法(矽膠) 的補充。

飲食與補充品: 支援身體癒合很重要。高品質蛋白與完整維礦(尤其維他命 C、鋅、銅)有助傷口修復。若飲食不足,可與醫師討論綜合維他命或特定補充。有人術後使用 bromelain(鳳梨酵素)或 arnica montana 以減腫瘀,但對疤痕外觀的直接效果未證實。服用任何補充品前,若同時用藥,請先諮詢醫療人員。

成效總結: 天然/居家療法主要在於營造有利環境(濕潤、柔軟)與控制症狀(癢、乾)。對縮小疤痕或退紅的力量不如醫療級方法。可使用其低成本、安全者,但最好合併矽膠並遵醫囑。若你天生傾向肥厚或蟹足腫,單靠居家療法難以阻止此時需升級醫療處置。


醫學與皮膚科介入措施

對於隆起、厚實、過紅或造成困擾的腹部疤痕,可尋求專業治療。皮膚科醫師與整形外科醫師可提供下列介入:

類固醇注射(皮內注射 corticosteroids): 治療肥厚性疤痕或蟹足腫的常見且有效選擇。通常以 triamcinolone acetonide 細針直接注入疤痕。機制為抑制發炎與纖維母細胞活性,使疤痕軟化、變平,並減少搔癢疼痛。治療多以 4–6 週一次 的序列注射,3–4 後評估。多數肥厚疤會明顯縮小;蟹足腫常有反應但停治後易復發,可能需要追加或維持注射。副作用偶見皮膚變薄或變淺,通常暫時。

雷射治療: 不同雷射針對疤痕不同面向。例如脈衝染料雷射(PDL)鎖定血管、可退紅並改善質地;分段式雷射(fractional CO Er:YAG)透過微損傷刺激新生、有序的膠原,重鋪表層、改善與周邊皮膚的銜接。其他如調Q Nd:YAG 雷射可處理更深層或色素問題。通常需 1–3 次以上、每次間隔約一個月。對於紅、暗或表面不平的腹部疤痕特別有幫助)。恢復期多為短暫紅腫。

微針療法(Microneedling): 又稱膠原誘導治療,利用大量極細針在疤痕與周圍皮膚製造可控微穿刺,啟動修復、促進更規則的膠原/彈力纖維生成。對略凹或偏硬的疤痕能改善質地、延展性與整體外觀。新研究顯示 術後約 6–7 早期開始可顯著增益,挑戰了「必須等一年」的舊觀念。腹部疤痕若偏厚,皮膚科醫師可能在術後數月開始;往往需要 3 、間隔數週。可合併外用 PRP 或維他命 C 加強效果。

疤痕修整手術(Scar revision): 若疤痕癒合不佳(很寬、不對稱、有階差)或造成功能問題(與深層沾黏造成「凹陷」或活動受限),可考慮手術修整。醫師會切除舊疤並以更精準方式重新縫合,必要時改變方向或形狀以順著皮膚張力線、降低張力。多在原手術 6–12 個月 後(組織更強健)進行。須知這會產生新傷口,仍有再次產生類似疤痕的風險;但若合併良好術後照護(矽膠、類固醇注射等),外觀常大幅改善。

其他注射與治療:

  • 5-Fluorouracil (5-FU) 化療藥,以小劑量(常與少量類固醇混合)注入頑固蟹足腫/肥厚疤,可抑制纖維母細胞,需多次療程。可能副作用包括潰瘍或色素變化。
  • Bleomycin 另一種抗癌藥,極小劑量作為皮內「刺青式」注射,對扁平化疤痕有效性有報告,但極罕有全身副作用風險,非第一線。
  • Verapamil 可皮內注射或調製外用凝膠。證據顯示可降低膠原合成;在蟹足腫切除後合併矽膠使用有中度成功率。外用 5–10% verapamil 也在研究中,對舊疤延展性有潛力(pmc.ncbi.nlm.nih.gov)。
  • 冷凍治療(Cryotherapy): 液態氮冷凍小型或早期肥厚/蟹足腫可破壞過多組織,使之變平,但可能造成色素變淡。常與類固醇注射合併。
  • 放射治療: 對反覆復發的大型蟹足腫,於手術切除後 24–48 小時 內給予低劑量放療抑制再長。長期安全性考量使其保留於頑固個案。
  • 雷射輔助藥物傳遞: 先以雷射打出微通道,再立即塗抹外用藥(如類固醇或 5-FU)加深滲透,屬前沿技術。
  • 磨皮與化學換膚: 較常見於臉部,以機械磨除或深層換膚平滑表面。腹部較少使用,且需術後修復與防曬。

多模式併治通常最有效。例如:腹部肥厚疤可採類固醇注射 + 雷射,並在家持續矽膠;蟹足腫可切除 + 放療 + 類固醇以防復發。醫療團隊會依疤痕類型、膚質與癒合階段量身規劃。

 

預防肥厚與蟹足腫疤痕的小訣竅

預防總比事後治療容易。若你有肥厚/蟹足腫體質(個人/家族史、膚色較深、年輕)更要嚴謹;但以下建議對所有人都有益:

降低疤痕張力: 如前所述,張力是可調整的關鍵因素。腹部切口常位於高張力區,務必遵守提重限制。前數週活動時可穿腹帶支撐。紙膠或矽膠膠帶可提供邊緣加固。拆線後持續貼膠 1–3 個月 可顯著減少增寬。新一代減張黏貼裝置(如 Embrace® 也能透過卸載機械力預防肥厚。

及早且持續使用矽膠: 幾乎是普世建議。傷口封閉後約 2 即開始;蟹足腫體質者,表層癒合良好時 7–10 可考慮啟用。 建議一旦有痂皮並開始結痂脫落、皮膚封閉即可開始,並持續至 6 個月,能預防或至少降低嚴重程度。矽膠應覆蓋疤痕與周邊少許範圍;矽膠片需保持清潔、失黏即更換。

避免延長發炎與感染: 久拖的發炎會導致更多疤痕組織。保持清潔,勿用刺激性物質。疑似感染請儘速就醫,以免引發過度反應。避免傷口重開依指示安排何時可淋浴、游泳、運動,以免裂開。 2–3 週內順利閉合 可大幅降低肥厚風險。

避免不必要的創傷或處置: 每次皮膚受傷都可能留疤。若你易蟹足腫,對選擇性 皮膚手術或紋身/穿洞要謹慎。必要手術時告知醫師你的疤痕史;醫師可能在手術時或術後早期於切口周邊注入少量類固醇 預防,並採分層縫合 降低張力。

對已知蟹足腫體質的加壓: 雖腹部不常用,但在特定族群,癒合後使用壓力衣/裝置 可幫助扁平(持續 >24 mmHg6–12 個月 有高效果報告)。耳垂有壓力耳環;胸口可用彈性帶或矽膠壓力墊。腹部上可考慮緊身術後衣,但要兼顧舒適與循環。

保濕與按摩: 保持濕潤與規律按摩(癒合後)不僅是治療,也能預防過度僵硬或隆起。術後 2–3 開始的早期按摩能在疤痕形成期即進行調節。

防曬與抗 UV 再次強調:自第一天起 的防曬能避免非必要的色沉。雖不直接預防隆起,但避免變黑讓外觀大幅加分。也有證據指出 UV 可能刺激疤痕活性;謹慎為上。

觀察並及早行動: 即使嚴格預防,基因因素仍可能讓疤痕增厚。關鍵是規律檢視。若 1–2 個月 後不見趨緩,反而更硬更紅,請在回診時提出。醫師可提早介入4–6 PDL 退紅,或 6–8 在明顯增厚處注射類固醇。早期介入 有時能扭轉趨勢。一旦成熟為大型蟹足腫便更難處理,因此預防與早期行動最關鍵。


腹部疤痕照護的特殊考量

高活動區域: 腹部幾乎參與所有動作起身、彎腰、咳嗽、深呼吸因此切口更易被牽扯,增寬與增厚風險較高。可用 腹帶 支撐,並在疤痕上持續貼 紙膠或矽膠片 作為加固。前 數月 避免突然扭轉或高強度核心運動,循序漸進並遵醫囑。

位於皮膚皺摺附近的切口: 許多腹部疤痕(例如低位橫切的剖腹產或贅皮切除)靠近自然皺摺,易積汗潮濕。過了初期後,請每日溫和清潔並徹底拍乾。若下腹覆蓋疤痕,可在皺褶下放置薄紗布 或吸濕排汗材質(如 InterDry®),每日更換,以防疹子或黴菌。新鮮疤痕不建議撒痱子粉;完全癒合後,可在皺褶(非疤痕本身)輕薄使用吸濕粉或上述吸濕布料,依護理師建議。

切口方向與張力: 腹部切口可能為縱向或橫向。正中縱切口 常與自然張力線交叉,更容易增寬;橫切口 常順著皺褶較有利,但兩端張力集中,易產生小「疤痕結節」。確保矽膠片或膠帶完整覆蓋切口兩端,必要時另剪小片專貼端點。有些醫師在長切口的角落若開始增厚,會預防性注射少量類固醇。

深層肌肉修補: 部分腹部手術需修補肌肉或筋膜(如疝氣修補或腹部拉皮)。若深層張力高,表皮疤痕也會受力。務必遵守提重限制,並注意高蛋白飲食 支援深層癒合;深層癒合良好可減輕表皮張力。

外觀(形狀與位置)考量: 腹部疤痕可能留下色差或「台階」。如橫向疤痕上緣形成輕微突出(剖腹產常見),按摩可軟化;若仍困擾,完全癒合後 可諮詢整形外科進行微調(屬美容性、非必需)。疤痕若偏離正中或非常顯眼且你在意,可於 一年後 諮詢修整;期間亦可用遮瑕化妝品(如 Dermablend®)臨時遮蓋紅或暗色,且具防水性。

搔癢與感覺變化: 切除過程中被切斷的神經在再生,出現刺麻、部分麻木與局部搔癢皆屬常見。強烈搔癢時可用上文提及方法(保濕、矽膠、抗組織胺)避免抓癢。麻木可能持續數月;溫和按摩與時間多能改善,但大型切口有時會留下小範圍永久輕度麻木(如腹部拉皮患者)。對麻木區要特別避免極端溫度,以免不自覺燙傷/凍傷。

追蹤與自我檢查: 持續回診,醫師能早期發現肥厚徵象並及時處置。正式追蹤期結束後,也要自行留意。某些腹部疤痕(如膽囊或闌尾微創切口)很小、較不易蟹足腫;另一些(如緊急剖腹長切口)可能需要更長期觀察。即便多年後若出現不尋常變化(如疤痕上新長的硬塊,可能是縫線肉芽等),也應就醫檢查。

最後提醒: 某種程度的疤痕無可避免不會完全消失。我們的目標是讓疤痕更細、更平、更淺,成為不顯眼的小問題。多數腹部疤痕終將淡成細線。只要在術後的日、週、月 主動照護,你就給了自己達成最佳結果的機會。若仍有顧慮,請諮詢皮膚科或整形外科;憑藉今日的選擇(從矽膠與注射到雷射與更多),即使是舊疤,也還有許多可改善的空間。

2025年9月13日

肺癌標靶治療:對症下藥的精準武器

   

傳統的癌症治療如化學藥物和放射線,往往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不僅攻擊癌細胞,同時也傷害正常細胞,帶來許多副作用。隨著對癌症分子生物學的深入了解,科學家發現某些癌細胞之所以失控增生,是因為攜帶了特定的驅動基因突變。這些突變就像癌細胞的「發動機」,驅動癌細胞不斷增生。所謂標靶治療,就是針對這些發動機研發出的藥物,能選擇性地攻擊癌細胞的驅動中心而較少傷害正常細胞。對肺癌而言,特別是非小細胞肺癌中的肺腺癌族群,已有相當多這類精準藥物問世,大幅提升了治療成效。 科學家已經找出多種與肺癌相關的基因變異,目前臨床上至少有9基因突變各自對應有核准的標靶藥物可用。下面我們列出其中主要的幾項:

  • EGFR基因突變: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是亞洲肺腺癌病人中最常見的驅動基因,台灣病人約有50~55%帶有此突變。EGFR突變會使癌細胞不受控制地生長。自從2009年大型研究首次證實第一代EGFR標靶藥物(Iressa,艾瑞莎)能明顯延長晚期病人的無惡化存活期後,EGFR突變肺癌的治療大為改觀。目前已有第一代至第三代EGFR酪胺酸激酶抑制劑(TKI),例如艾瑞莎 (Iressa)得舒緩(Erlotinib)妥復克(Giotrif)泰格莎( Tagrisso)等,可有效抑制腫瘤生長。相較傳統化療,這些口服藥物的副作用也少很多。不少病人服用標靶藥後咳嗽、喘鳴等症狀減輕,甚至腫瘤縮小到幾乎看不見。唯一可惜的是,這類藥物用久了癌細胞可能產生新的抗藥突變(例如EGFR T790MC797S突變),導致藥效減退。不過,醫學界也持續研發新藥來對付這些耐藥突變,使治療可以接力進行,讓病人「活得久,活得好」。
  • ALK融合基因: 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是肺腺癌第二常見的驅動基因,約佔台灣病人的3–5%。好發於較年輕、從不吸菸或輕度吸菸的病人,ALK突變使癌細胞具有強烈的生長驅動力,且這類病人腦轉移的機率特別高。過去這類病人病人屬於預後很差的一群,但現在有多種ALK抑制劑可用,如第一代的剋瘤(Xalkori)、第二代的安立適(Alecensa)立克癌(Zykadia)、第三代的瘤利剋(Lorviqua)等。治療效果非常亮眼:研究顯示晚期ALK陽性肺癌使用標靶治療的5年存活率可高達66.4%。許多病人服藥後腫瘤受到良好控制,存活超過78年也不罕見。只要持續有有效的治療線可用,肺癌對他們而言已逐漸變成一種可長期控制的慢性病。
  • ROS1融合基因: ROS1ALK一樣也是一種基因融合突變,約見於1–2%的肺腺癌病人。好發族群及生物行為與ALK類似(偏年輕、不吸菸者)。針對ROS1突變也有對應的藥物,例如截剋瘤(Xalkori)(同時作用於ALKROS1)以及第二代的羅思克(Rozlytrek)ROS1陽性的病人對這些標靶藥反應率很高,腫瘤常可快速縮小。然而同樣地,腫瘤細胞隨著治療時間可能出現抗藥性,需要定期追蹤評估是否換用其他治療。
  • MET基因異常: MET基因的異常可分為擴增和外顯子14跳躍突變(METex14)兩種類型,總共約佔肺腺癌2~3%。近年這是很受關注的靶點之一。2020年起陸續有針對METex14突變的藥物問世並在國際獲批,包括泰芮塔錠(Tabrecta)與德邁特(Tepmetko)。台灣亦於2023年將泰芮塔納入健保給付,用於MET突變的轉移性肺癌病人。這類藥物能阻斷癌細胞表面的MET訊號傳導,使腫瘤生長減緩或停止。有研究顯示,METex14突變病人使用泰芮塔錠的腫瘤客觀緩解率接近50%。這對原本選擇不多的MET突變病人帶來了新的希望。
  • RET融合基因:1–2%的肺腺癌有RET基因融合異常。以往這類病人缺乏有效治療,但現在有RET抑制劑問世,例如銳癌寧(Retevmo)與普吉華(Gavreto) ,專門對付RET融合。臨床試驗中,RET陽性的病人對這些藥物的腫瘤縮小率相當可觀,許多人病情穩定時間大幅延長。
  • BRAF基因突變: BRAF突變約占肺腺癌1–2%,常見類型為V600E突變。可使用治療黑色素瘤時就已成熟的BRAF抑制劑和其搭配的MEK抑制劑,例如泰伏樂(Tafinlar)合用麥欣霓(Mekinist)。雙藥聯合可抑制癌細胞的替代生長路徑,提高療效。臨床結果顯示,有BRAF V600E的肺癌病人約有一半對此聯合治療有明顯腫瘤縮小反應,令部分病人病情長期受控。
  • KRAS基因突變: KRAS是西方肺腺癌病人中常見的突變(約佔20-30%),在亞洲則較少見(約5%)。多年來KRAS因為結構特性被視為難以成藥的靶點。但近年突破性地研發出針對特定KRAS G12C突變的口服抑制劑洛滿舒(Lumakras)Krazati。這類藥物已在美國批准,用於攜帶KRAS G12C突變的晚期肺癌,病人的腫瘤縮小率約可達4成,為這部分病人提供了久違的治療契機。
  • NTRK融合基因: 非常罕見的突變(不到0.5%),但一旦出現,即有TRK抑制劑可用,如維泰凱(Vitrakvi)或前述的羅思克(此藥一藥多用,可作用於ALK/ROS1/NTRK)。NTRK融合在多種腫瘤中都可能發生,對應藥物也屬於「廣譜」抗癌藥物之一。由於案例極少,每一位找到此突變並用藥的病人,都為我們提供寶貴經驗:有些晚期病人在使用TRK抑制劑後腫瘤明顯縮小,生活品質獲得改善。

 總而言之,針對這些癌細胞發動機對症下藥,大幅改變了肺癌治療版圖。目前已知的肺癌驅動基因如上所述,包括EGFRALKROS1METRETBRAFKRASNTRK等,甚至還有極少數病人有HER2基因突變(約1–2%,藥物有美國核准的Enhertu等)。對於攜帶這些突變的病人,使用相應標靶藥物往往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延長存活期,且副作用較少。很多晚期肺癌病人因為這些新藥的出現,生存期從過去的僅數月大幅延長至數年,甚至有機會帶病長存,和癌症「和平共處」。這正是精準醫療時代帶給肺癌病人前所未有的希望。

   當然,標靶治療也有侷限:並非所有肺癌都有可用的標靶(仍有部分病人找不到已知突變);且藥物效果隨時間可能減弱,需要不斷監測腫瘤演變。但即便如此,科學家們也在不斷發現新的致癌機轉並開發相應藥物。除了標靶藥物外,免疫治療近年也興起,針對沒有特定突變的肺癌病人提供新的治療途徑。不論哪種策略,其核心都在於量身定做治療。因此,在使用這些精準武器前,有一個關鍵步驟不可或缺:那就是基因檢測(可點入藥物的進入癌症資訊雜貨店衛教資訊)   作者 : 方麗華臨床藥師

2025年2月14日

讀懂尿液分析報告

 


泌尿生殖系統感染分為尿道感染、膀胱炎、腎盂腎炎、尿道炎、前列腺炎、附睾炎、盆腔炎(PID)、細菌性陰道炎、念珠菌感染 (酵母菌感染)、陰道毛滴蟲病。其診斷有賴於尿液化學分析。

Type of Infection

感染類型

Definition

定義

Diagnosis

診斷

Symptoms

症狀

Common Pathogens常見病原體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UTI)尿道感染 (UTI)

Infection affecting any part of the urinary system, including urethra, bladder, ureters, and kidneys.影響泌尿系統任何部分的感染,包括尿道、膀胱、輸尿管和腎臟。

Urinalysis, urine culture.尿液分析,尿液培養。

Dysuria, frequent urination, urgency, suprapubic pain, hematuria.

排尿困難、頻尿、尿急、恥骨上疼痛、血尿。

Escherichia coli, Klebsiella pneumoniae, Proteus mirabilis.

Cystitis膀胱炎

Inflammation of the bladder, often due to infection.

膀胱炎,通常由感染引起。

Urinalysis, urine culture.尿液分析,尿液培養。

Dysuria, frequent urination, urgency, suprapubic discomfort.

排尿困難、頻尿、尿急、耻骨上不適。

Escherichia coli, 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cus.

Pyelonephritis腎盂腎炎

Infection of the kidneys, typically from ascending UTI.

腎臟感染,通常來自上行尿道感染。

Urinalysis, urine culture, blood tests, imaging studies.

尿液分析、尿液培養、血液檢查、影像學檢查。

Flank pain, fever, chills, nausea, vomiting, dysuria.

側腹痛、發燒、寒顫、噁心、嘔吐、排尿困難。

Escherichia coli, Proteus mirabilis, Klebsiella pneumoniae.

Urethritis尿道炎

Inflammation of the urethra, often caused by infection.尿道炎,通常由感染引起。

Urinalysis, urethral swab,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sts (NAATs).

Dysuria, urethral discharge, itching or irritation at the urethral opening.排尿困難、尿道分泌物、尿道開口癢或刺激。

Chlamydia trachomatis, Neisseria gonorrhoeae, Mycoplasma genitalium.

Prostatitis

前列腺炎

Inflammation of the prostate gland, which can be acute or chronic.

前列腺的炎症,可能是急性的或慢性的。

Digital rectal exam, urinalysis, urine culture, prostate secretion analysis. 指診直腸檢查、尿液分析、尿液培養、前列腺分泌物分析。

Pelvic or perineal pain, dysuria, urinary frequency, fever (in acute cases).骨盆或會陰疼痛、排尿困難、尿頻、發燒(在急性病例中)。

Escherichia coli, Klebsiella species, Proteus species.大腸桿菌、克雷伯氏菌屬、變形菌屬。

Epididymitis

附睾炎

Inflammation of the epididymis, often due to infection.

附睾炎,通常由感染引起。

Physical examination, urinalysis, urine culture, ultrasound.

身體檢查、尿液分析、尿液培養、超音波檢查。

Scrotal pain and swelling, fever, dysuria.陰囊疼痛和腫脹,發燒,排尿困難。

Chlamydia trachomatis, Neisseria gonorrhoeae, Escherichia coli.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PID)骨盆腔炎(PID

Infection of the female reproductive organs, including the uterus, fallopian tubes, and ovaries.

女性生殖器官的感染,包括子宮、輸卵管和卵巢。

Pelvic examination, cervical swabs, NAATs, ultrasound.

骨盆檢查、子宮頸採檢、NAATs、超音波檢查。

Lower abdominal pain, fever, abnormal vaginal discharge, pain during intercourse.下腹痛、發燒、異常陰道分泌物、性交時疼痛。

Chlamydia trachomatis, Neisseria gonorrhoeae, anaerobes, Mycoplasma genitalium.沙眼衣原體、淋病奈瑟菌、厭氧菌、生殖道支原體。

Bacterial Vaginosis細菌性陰道炎

Overgrowth of certain bacteria in the vagina, disrupting normal balance.陰道內某些細菌的過度生長,擾亂正常平衡。

Vaginal swab, microscopy, pH testing.

陰道採檢,顯微鏡檢查,pH 測試。

Thin, grayish-white vaginal discharge with a fishy odor.稀薄的灰白色陰道分泌物伴有魚腥味。

Gardnerella vaginalis, Atopobium vaginae, Mobiluncus species.Gardnerella vaginalis, Atopobium vaginae, Mobiluncus 物種。

Candidiasis (Yeast Infection)念珠菌感染 (酵母菌感染)

Fungal infection of the genital area.生殖區域的真菌感染。

Vaginal swab, microscopy, culture.

陰道採檢,顯微鏡檢查,培養。

Itching, burning, thick white discharge, redness, and swelling of the vulva.癢、灼熱、濃稠的白色分泌物、紅腫和外陰部腫脹。

Candida albicans.白色念珠菌。

Trichomoniasis陰道毛滴蟲病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 caused by a protozoan parasite.由原生動物寄生蟲引起的性傳播感染。

Wet mount microscopy, NAATs, rapid antigen tests.

Frothy, greenish-yellow vaginal discharge with a foul odor, itching, burning during urination.泡沫狀、帶綠黃色的陰道分泌物,伴有惡臭、癢感,排尿時有灼熱感。

Trichomonas vaginalis.陰道毛滴蟲。

 

Urinalysis (UA) Components and Their Purpose


1. Physical Examination (Macroscopic Analysis)

Component

Purpose

Abnormal Findings & Possible Indications

Color顏色

Indicates hydration status, presence of blood, or metabolic conditions.指示水合狀態、血液存在或代謝狀況。

Dark yellow (dehydration), red/pink (hematuria, myoglobinuria), brown/black (bilirubin, alkaptonuria), milky (chyluria, pus, phosphate crystals).深黃色(脫水)、紅色/粉紅色(血尿、肌紅蛋白尿)、棕色/黑色(膽紅素、黑尿症)、乳白色(乳糜尿、膿、磷酸鹽結晶)。

Clarity (Turbidity)

清晰度(濁度)

Assesses urine transparency; cloudy urine may indicate infection or crystalluria.

評估尿液透明度;混濁的尿液可能表示感染或結晶尿。

Cloudy (UTI, phosphate crystals, pus, bacteria), foamy (proteinuria, bile salts).

雲狀(尿路感染、磷酸鹽結晶、膿、細菌),泡沫狀(蛋白尿、膽鹽)。

Odor氣味

Some diseases alter urine odor.

某些疾病會改變尿液的氣味。

Fruity/sweet (ketonuria, diabetes), foul-smelling (UTI, bacterial overgrowth), maple syrup odor (Maple Syrup Urine Disease).

水果味/甜味(酮尿症,糖尿病),臭味(尿路感染,細菌過度生長),楓糖漿氣味(楓糖漿尿症)。


2. Chemical Analysis (Dipstick Test) 

Component

Purpose

Abnormal Findings & Possible Indications

pH

Measures acidity/alkalinity (normal: 4.5–8.0).測量酸/鹼度(正常範圍:4.5–8.0)。

Low (acidic): Acidosis, starvation, ketoacidosis. High (alkaline): UTI, renal tubular acidosis, vegetarian diet.

低(酸性):酸中毒、飢餓、酮酸中毒。

高(鹼性):尿路感染、腎小管酸中毒、素食飲食。

Specific Gravity (SG)比重

Indicates urine concentration and kidney function (normal: 1.005–1.030).

指示尿液濃度和腎功能(正常值:1.005–1.030)。

Low (<1.005): Diabetes insipidus, overhydration, renal failure. High (>1.030): Dehydration, SIADH, proteinuria.

(<1.005):尿崩症、過度水合、腎衰竭。

(>1.030):脫水、抗利尿激素分泌異常、蛋白尿。

Protein蛋白質

Screens for kidney disease and proteinuria (normal: negative to trace).

腎病和蛋白尿的篩檢(正常:陰性至微量)。

Positive: Nephrotic syndrome, glomerulonephritis, preeclampsia, multiple myeloma (Bence-Jones proteins).

陽性:腎病綜合症,腎小球腎炎,妊娠高血壓,多發性骨髓瘤(Bence-Jones proteins)。

Glucose葡萄糖

Detects glucosuria, usually due to diabetes mellitus (normal: negative).

檢測尿糖,通常由於糖尿病引起(正常:陰性)。

Positive: Diabetes, pregnancy, renal tubular dysfunction.

陽性:糖尿病、懷孕、腎小管功能障礙。

Ketones

Indicates fat metabolism and energy use (normal: negative).

表示脂肪代謝和能量使用(正常:陰性)。

Positive: Diabetic ketoacidosis, starvation, alcoholism.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饑餓、酗酒。)

Blood (Hematuria test)

血液(血尿測試)

Screens for RBCs or hemoglobin in urine (normal: negative).

尿液中的紅血球或血紅蛋白篩檢(正常:陰性)。

Positive: UTI, kidney stones, trauma, glomerulonephritis, hemolysis. (尿道感染、腎結石、創傷、腎小球腎炎、溶血。)

Leukocyte Esterase白血球酯酶

Indicates WBCs in urine, suggesting infection (normal: negative).表示尿液中的白血球,暗示感染(正常:陰性)。

Positive: UTI, pyelonephritis, prostatitis.陽性:尿道感染、腎盂腎炎、前列腺炎。

Nitrites亞硝酸鹽

Detects bacteria that convert nitrates to nitrites (normal: negative).檢測將硝酸鹽轉化為亞硝酸鹽的細菌(正常:陰性)。

Positive: UTI (especially E. coli, Klebsiella).陽性:尿道感染(特別是大腸桿菌、克雷伯氏菌)。

Bilirubin

膽紅素

Screens for liver disease (normal: negative).肝病篩檢(正常:陰性)。

Positive: Hepatitis, liver cirrhosis, biliary obstruction. 陽性:肝炎、肝硬化、膽道阻塞。

Urobilinogen

尿膽素原

Byproduct of bilirubin metabolism, assesses liver function (normal: <1.0 mg/dL).

膽紅素代謝的副產品,評估肝功能(正常值:<1.0 mg/dL)。

High: Hemolysis, liver disease. Low: Biliary obstruction.

高:溶血,肝病。低:膽道阻塞。


3.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Urine Sediment Analysis)3. 顯微鏡檢查(尿沉渣分析)

Component組件

Purpose目的

Abnormal Findings & Possible Indications異常發現及可能指示

Red Blood Cells (RBCs)

紅血球

Detects hematuria and kidney damage (normal: 0–3 RBCs/HPF).

檢測血尿和腎臟損傷(正常:0–3 紅血球/高倍視野)。

Increased RBCs: Glomerulonephritis, kidney stones, UTI, trauma.增加的紅血球:腎小球腎炎、腎結石、尿道感染、創傷。

White Blood Cells (WBCs)白血球

Detects pyuria and infection (normal: 0–5 WBCs/HPF).

檢測膿尿和感染(正常值:0–5 WBCs/HPF)。

Increased WBCs: UTI, pyelonephritis, interstitial nephritis.增加的白血球:尿道感染、腎盂腎炎、間質性腎炎。

Epithelial Cells上皮細胞

Detects shedding from the urinary tract (normal: few squamous cells).檢測尿道脫落物(正常:少量鱗狀細胞)。

Increased: Contamination (squamous cells), tubular damage (renal tubular cells)

增加:污染(鱗狀細胞),管狀損傷(腎小管細胞)。

Casts

Cylindrical particles formed in renal tubules, indicating kidney disease.

腎小管中形成的圓柱形顆粒,顯示腎臟疾病。

Hyaline casts (normal, dehydration), RBC casts (glomerulonephritis), WBC casts (pyelonephritis), granular/waxy casts (chronic kidney disease).

透明管型(正常,脫水)、紅血球管型(腎小球腎炎)、白血球管型(腎盂腎炎)、顆粒/蠟樣管型(慢性腎病)。

Crystals

Identifies metabolic or renal disorders.識別代謝或腎臟疾病。

Urate crystals (gout, acidic urine), calcium oxalate (kidney stones), cystine crystals (cystinuria), triple phosphate (alkaline urine, UTI).

尿酸晶體(痛風,酸性尿),草酸鈣(腎結石),胱氨酸晶體(胱氨酸尿症),三磷酸鹽(鹼性尿,尿路感染)。

Bacteria/Fungi細菌/真菌

Indicates infection.表示感染。

Bacteria: UTI. Fungi: Candida infection, immunosuppression.

Spermatozoa精子

Can be seen after ejaculation.射精後可見。

Abnormal presence: Retrograde ejaculation.異常情況:逆行射精。

Parasites寄生蟲

Indicates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表示性傳播感染。

Trichomonas vaginalis (trichomoniasis).陰道毛滴蟲(陰道毛滴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