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日

腫瘤標記在癌症照護中的陷阱:CA125, CA199, CA153, CEA


    癌症的診斷與追蹤仰賴一套精密的檢測與監測工具,其中腫瘤標記是檢驗醫學的重要基石,在癌症照護的全過程中,能提供有價值但往往複雜的資訊。

「腫瘤標記」是一個廣泛的稱謂,指任何可用於提供癌症相關資訊的可測量物質。這些物質可能由腫瘤細胞直接產生,或由身體對癌細胞的反應所產生。範圍涵蓋腫瘤胚胎抗原、酵素、荷爾蒙,以及日益重要的基因組標記,例如腫瘤本身所發現的基因突變或基因表現模式。


腫瘤標記的分類

腫瘤標記可根據其來源和生化特性進行分類,而這些差異會直接影響臨床應用。理想的腫瘤標記應同時具備高敏感性與高特異性。

  • 敏感性:指檢測能正確識別出患病個體的能力(真正陽性率)。許多腫瘤標記的主要限制是對早期癌症的敏感性不足。例如,在早期(局部)結腸癌患者中,僅不到 25% 出現 CEA 升高;而在 I 期卵巢癌婦女中,約只有 50% CA125 升高。這也是腫瘤標記對篩檢效果有限的主要原因之一:它們會錯過大量可治癒的早期癌症。
  • 特異性:指檢測能正確識別未患病個體的能力(真正陰性率)。許多腫瘤標記的特異性不足是另一關鍵缺陷,因為許多良性發炎、生理或病理狀況都可能導致標記升高,造成假陽性率偏高,進而限制了其診斷用途。

依來源區分

  • 循環腫瘤標記:存在於體液中,如血液、尿液或糞便。檢測方式通常非侵入性,只需抽血或收集樣本即可。由於具可及性,適合進行連續測量以監測疾病變化。常見例子包括 PSACEA CA125
  • 腫瘤組織標記:存在於癌細胞內或表面,須透過組織切片或手術獲取檢體才能分析。這些標記可提供腫瘤生物學的重要資訊,例如乳癌的荷爾蒙受體狀態,或肺癌中的 EGFR 基因突變,並能直接指導標靶治療的選擇。

腫瘤標記的生化類型

癌症的多樣生物學特徵反映在各類標記所屬的生化物質上,包括:

  • 腫瘤胚胎抗原:通常在胎兒發育期表現,某些惡性腫瘤會重新表現,如甲型胎兒蛋白、癌胚抗原。
  • 醣蛋白(癌症抗原):帶有碳水化合物側鏈的大型蛋白質,常見於細胞表面,如 CA125CA19-9CA15-3
  • 荷爾蒙:某些腫瘤過度分泌荷爾蒙,如人類絨毛膜促性腺激素、降鈣素。
  • 酵素與同功酶:因細胞快速更新或腫瘤活性增加而升高,如乳酸脫氫酶、PSA
  • 細胞成分與產物:來自特定細胞類型的結構成分或產物,如多發性骨髓瘤的免疫球蛋白、淋巴增生性疾病的 β-2 微球蛋白。

腫瘤標記的臨床角色

理想的腫瘤標記能具備多重功能,但實際上極少有標記能涵蓋以下所有用途:

1.  篩檢:於無症狀人群中檢測癌症,通常針對高風險族群。由於需同時具備極高敏感性與特異性,符合條件的標記極少。

2.  診斷:輔助確認疑似癌症。但單憑標記升高幾乎不足以診斷,必須與影像、內視鏡及最重要的病理檢查結合解讀。

3.  分期:協助判定診斷時疾病的範圍與腫瘤負荷。

4.  預後:提供病程與結局的推估,高濃度標記常與不良預後相關。

5.  治療指引:協助識別可能對特定治療有反應的病人,尤其由腫瘤組織生物標記主導。

6.  監測療效:追蹤腫瘤對治療的反應。標記下降是治療成功的重要指標。

7.  監測復發:於主要治療後,偵測癌症是否復發,常能早於臨床或影像學證據。

  基本原則是,極少有標記僅因單次升高即可診斷癌症。許多良性狀況也會造成標記升高,而部分癌症患者則可能無標記異常。因此,腫瘤標記並不適合用於初步篩檢與診斷,但在已確立癌症的病人中,透過與自身基準值比較,數值變化則具重要臨床意義。


臨床重要腫瘤標記

CA(癌抗原)醣蛋白家族
這類高分子量醣蛋白主要與腺癌相關,是最常使用、卻也最常被誤解的腫瘤標記之一。

  • CA19-9:與胰臟癌及膽道癌關聯性最高。由於陽性預測值低於 1%,不適合作篩檢工具,但對疑似胰臟癌(如黃疸或影像顯示腫塊)的病人具有診斷價值。極高濃度(>1,000 U/mL)通常提示惡性腫瘤,且多已屬轉移或不可切除。但良性膽道阻塞或胰臟炎也可能導致劇烈升高,因此必須與影像學結合解讀。此外,約 5% 的人因 Lewis 陰性血型而無法產生 CA19-9,此類病人檢測無效。
  • CA125:典型標記為上皮性卵巢癌,但因特異性差而受限。良性婦科疾病或生理狀況(如月經、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骨盆腔發炎)都可能升高。其篩檢效能差,假陽性率高,但在卵巢癌治療後的監測及復發偵測上具有不可取代的價值。
  • CA15-3 / CA27.29:主要用於乳癌追蹤,臨床上可互換。早期乳癌敏感性差,僅 1/3 有升高,因此不適合用於篩檢或診斷。其價值在於晚期或轉移性乳癌的監測,可反映疾病進展或治療反應。需注意的是,治療初期可能因腫瘤細胞溶解而短暫升高,不應誤判為治療失敗。

腫瘤胚胎抗原

  • CEA:最初在結腸癌中發現,現為標準腫瘤標記,特別用於 IIIII 期大腸直腸癌術後監測。歐美指南建議於術後三年間每 2-3 個月追蹤,能早期發現復發(如肝肺轉移),提供治癒性切除機會並改善存活率。解讀時需注意慢性吸菸也會造成升高。
  • AFP:為肝細胞癌及非精原細胞生殖細胞瘤的關鍵標記。對於高風險肝硬化病人,影像顯示肝腫塊合併 AFP >500 ng/mL 具有診斷性,可避免肝切片。對於生殖細胞瘤,AFP hCG 併用,對診斷、分期、預後及療效監測均重要。其半衰期下降模式是治療反應的可靠指標。

荷爾蒙標記

  • hCG:由胎盤分泌,其 β-亞基是妊娠滋養層細胞疾病及生殖細胞瘤的重要標記。hCG AFP 上升即可作為啟動化療的充分依據,代表其在化療敏感腫瘤中的高度可靠性。
  • 降鈣素:由甲狀腺 C 細胞分泌,是甲狀腺髓樣癌的高度敏感與特異標記。其應用包括診斷甲狀腺結節、篩檢遺傳性 MTC 家族成員,以及術後監測。手術後應降至不可檢出,若再度升高則明確提示復發。

組織特異性抗原與酵素

  • PSA:最知名也最具爭議的腫瘤標記,唯一廣泛用於癌症篩檢的血清標記。雖具器官特異性,但良性前列腺增生或前列腺炎也會升高,造成高假陽性率與過度診斷。儘管如此,PSA 在分期、療效監測及復發追蹤中仍有重要價值。
  • NSECgA:屬於神經內分泌腫瘤標記。NSE 多用於小細胞肺癌與神經母細胞瘤,CgA 則是神經內分泌腫瘤最重要的循環標記。但需注意,PPI 會造成 CgA 假性升高,檢測前應停藥至少兩週。

特異性的重要性

腫瘤標記的臨床價值取決於特異性。

  • 降鈣素等高特異性標記,可用於診斷;
  • CA125 等低特異性標記,則僅適合於已確診癌症的監測。

因此,特異性決定了應用範圍:高特異性標記用途廣泛,低特異性標記則侷限於癌症風險已高的情境。


連續測量的重要性

腫瘤標記應用的核心原則是:趨勢比單點數值更有意義。例如,對於結腸癌患者,單次中度升高的 CEA 可能模糊不清,但若連續檢測顯示持續上升,則強烈提示復發。標記的變化速度也能反映腫瘤生長動力:快速上升代表侵襲性病程,而緩慢升高則提示較緩的復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