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3日

肺癌標靶治療:對症下藥的精準武器

   

傳統的癌症治療如化學藥物和放射線,往往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不僅攻擊癌細胞,同時也傷害正常細胞,帶來許多副作用。隨著對癌症分子生物學的深入了解,科學家發現某些癌細胞之所以失控增生,是因為攜帶了特定的驅動基因突變。這些突變就像癌細胞的「發動機」,驅動癌細胞不斷增生。所謂標靶治療,就是針對這些發動機研發出的藥物,能選擇性地攻擊癌細胞的驅動中心而較少傷害正常細胞。對肺癌而言,特別是非小細胞肺癌中的肺腺癌族群,已有相當多這類精準藥物問世,大幅提升了治療成效。 科學家已經找出多種與肺癌相關的基因變異,目前臨床上至少有9基因突變各自對應有核准的標靶藥物可用。下面我們列出其中主要的幾項:

  • EGFR基因突變: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是亞洲肺腺癌病人中最常見的驅動基因,台灣病人約有50~55%帶有此突變。EGFR突變會使癌細胞不受控制地生長。自從2009年大型研究首次證實第一代EGFR標靶藥物(Iressa,艾瑞莎)能明顯延長晚期病人的無惡化存活期後,EGFR突變肺癌的治療大為改觀。目前已有第一代至第三代EGFR酪胺酸激酶抑制劑(TKI),例如艾瑞莎 (Iressa)得舒緩(Erlotinib)妥復克(Giotrif)泰格莎( Tagrisso)等,可有效抑制腫瘤生長。相較傳統化療,這些口服藥物的副作用也少很多。不少病人服用標靶藥後咳嗽、喘鳴等症狀減輕,甚至腫瘤縮小到幾乎看不見。唯一可惜的是,這類藥物用久了癌細胞可能產生新的抗藥突變(例如EGFR T790MC797S突變),導致藥效減退。不過,醫學界也持續研發新藥來對付這些耐藥突變,使治療可以接力進行,讓病人「活得久,活得好」。
  • ALK融合基因: 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是肺腺癌第二常見的驅動基因,約佔台灣病人的3–5%。好發於較年輕、從不吸菸或輕度吸菸的病人,ALK突變使癌細胞具有強烈的生長驅動力,且這類病人腦轉移的機率特別高。過去這類病人病人屬於預後很差的一群,但現在有多種ALK抑制劑可用,如第一代的剋瘤(Xalkori)、第二代的安立適(Alecensa)立克癌(Zykadia)、第三代的瘤利剋(Lorviqua)等。治療效果非常亮眼:研究顯示晚期ALK陽性肺癌使用標靶治療的5年存活率可高達66.4%。許多病人服藥後腫瘤受到良好控制,存活超過78年也不罕見。只要持續有有效的治療線可用,肺癌對他們而言已逐漸變成一種可長期控制的慢性病。
  • ROS1融合基因: ROS1ALK一樣也是一種基因融合突變,約見於1–2%的肺腺癌病人。好發族群及生物行為與ALK類似(偏年輕、不吸菸者)。針對ROS1突變也有對應的藥物,例如截剋瘤(Xalkori)(同時作用於ALKROS1)以及第二代的羅思克(Rozlytrek)ROS1陽性的病人對這些標靶藥反應率很高,腫瘤常可快速縮小。然而同樣地,腫瘤細胞隨著治療時間可能出現抗藥性,需要定期追蹤評估是否換用其他治療。
  • MET基因異常: MET基因的異常可分為擴增和外顯子14跳躍突變(METex14)兩種類型,總共約佔肺腺癌2~3%。近年這是很受關注的靶點之一。2020年起陸續有針對METex14突變的藥物問世並在國際獲批,包括泰芮塔錠(Tabrecta)與德邁特(Tepmetko)。台灣亦於2023年將泰芮塔納入健保給付,用於MET突變的轉移性肺癌病人。這類藥物能阻斷癌細胞表面的MET訊號傳導,使腫瘤生長減緩或停止。有研究顯示,METex14突變病人使用泰芮塔錠的腫瘤客觀緩解率接近50%。這對原本選擇不多的MET突變病人帶來了新的希望。
  • RET融合基因:1–2%的肺腺癌有RET基因融合異常。以往這類病人缺乏有效治療,但現在有RET抑制劑問世,例如銳癌寧(Retevmo)與普吉華(Gavreto) ,專門對付RET融合。臨床試驗中,RET陽性的病人對這些藥物的腫瘤縮小率相當可觀,許多人病情穩定時間大幅延長。
  • BRAF基因突變: BRAF突變約占肺腺癌1–2%,常見類型為V600E突變。可使用治療黑色素瘤時就已成熟的BRAF抑制劑和其搭配的MEK抑制劑,例如泰伏樂(Tafinlar)合用麥欣霓(Mekinist)。雙藥聯合可抑制癌細胞的替代生長路徑,提高療效。臨床結果顯示,有BRAF V600E的肺癌病人約有一半對此聯合治療有明顯腫瘤縮小反應,令部分病人病情長期受控。
  • KRAS基因突變: KRAS是西方肺腺癌病人中常見的突變(約佔20-30%),在亞洲則較少見(約5%)。多年來KRAS因為結構特性被視為難以成藥的靶點。但近年突破性地研發出針對特定KRAS G12C突變的口服抑制劑洛滿舒(Lumakras)Krazati。這類藥物已在美國批准,用於攜帶KRAS G12C突變的晚期肺癌,病人的腫瘤縮小率約可達4成,為這部分病人提供了久違的治療契機。
  • NTRK融合基因: 非常罕見的突變(不到0.5%),但一旦出現,即有TRK抑制劑可用,如維泰凱(Vitrakvi)或前述的羅思克(此藥一藥多用,可作用於ALK/ROS1/NTRK)。NTRK融合在多種腫瘤中都可能發生,對應藥物也屬於「廣譜」抗癌藥物之一。由於案例極少,每一位找到此突變並用藥的病人,都為我們提供寶貴經驗:有些晚期病人在使用TRK抑制劑後腫瘤明顯縮小,生活品質獲得改善。

 總而言之,針對這些癌細胞發動機對症下藥,大幅改變了肺癌治療版圖。目前已知的肺癌驅動基因如上所述,包括EGFRALKROS1METRETBRAFKRASNTRK等,甚至還有極少數病人有HER2基因突變(約1–2%,藥物有美國核准的Enhertu等)。對於攜帶這些突變的病人,使用相應標靶藥物往往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延長存活期,且副作用較少。很多晚期肺癌病人因為這些新藥的出現,生存期從過去的僅數月大幅延長至數年,甚至有機會帶病長存,和癌症「和平共處」。這正是精準醫療時代帶給肺癌病人前所未有的希望。

   當然,標靶治療也有侷限:並非所有肺癌都有可用的標靶(仍有部分病人找不到已知突變);且藥物效果隨時間可能減弱,需要不斷監測腫瘤演變。但即便如此,科學家們也在不斷發現新的致癌機轉並開發相應藥物。除了標靶藥物外,免疫治療近年也興起,針對沒有特定突變的肺癌病人提供新的治療途徑。不論哪種策略,其核心都在於量身定做治療。因此,在使用這些精準武器前,有一個關鍵步驟不可或缺:那就是基因檢測(可點入藥物的進入癌症資訊雜貨店衛教資訊)   作者 : 方麗華臨床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