疤痕是手術癒合過程中的正常一環,但妥善的管理能大幅改善外觀。腹部手術疤痕通常在一開始呈現發紅、隆起或較硬,之後會在 6 至 18 個月 之間逐漸淡化並變柔軟。透過良好的傷口照護與有證據支持的疤痕治療,你可以讓腹部疤痕獲得最佳癒合,並降低肥厚性(隆起)或蟹足腫疤痕的機會。以下是涵蓋各癒合階段與多種治療選擇的完整指南。
手術後立即的傷口照護(術後數日)
在腹部手術後的最初幾天,重點是正確的傷口照護,因為良好的早期照護為之後更佳的疤痕結果奠基:
保持切口清潔且濕潤: 按照外科醫師指示溫和清潔切口(通常在允許後以溫和肥皂與清水)。清潔後,塗抹凡士林或抗生素藥膏,並以無菌敷料覆蓋。維持濕潤的傷口環境可促進更快癒合,並可能形成更薄的疤痕。避免讓傷口乾燥結厚痂;若有痂皮,請勿摳抓。
保護與覆蓋傷口: 依指示更換敷料(通常每日一次,或在弄濕/汙染時)以維持清潔。若切口以黏貼膠帶(Steri-Strips)或手術膠封閉,通常約 1–2 週 會自然脫落—除非醫囑,不要強行撕除。
留意感染: 紅、熱、腫或切口溢膿可能是感染徵象,而感染會加重疤痕。遵循醫師對感染徵兆的指導,若有疑慮請聯繫醫師。預防感染(保持清潔、必要時預防性抗生素)是將疤痕形成降至最低的關鍵。
避免切口受力: 腹部在彎腰、咳嗽、呼吸時活動量大。咳嗽或站起時以枕頭輕托住切口,以減少牽拉。早期遵守活動限制(避免提重物、劇烈運動)以避免拉扯正在癒合的傷口。癒合期切口張力是導致疤痕變寬的最大因素之一,因此降低拉力很重要。
及早防曬: 即使在早期,也要避免讓新鮮切口直接曝曬。紫外線會使癒合組織變黑。當醫師允許外出時,可用衣物或手術敷料遮蓋。
前幾週的早期疤痕管理
當初始傷口閉合、拆線/拆釘後(約術後 1–3 週,依手術方式與縫合而異),即可開始疤痕專屬照護:
遵循醫師時程: 多數疤痕治療需在傷口完全閉合、皮膚充分癒合後才開始。對許多切口,約術後 2 週(痂皮消失、形成新皮)可考慮開始,但部分醫師建議可等到約
4 週。開始任何外用疤痕產品或按摩前,務必確認切口已足夠癒合。
疤痕按摩: 切口閉合且醫師同意後,可開始溫和按摩。每天 1–3 次、每次幾分鐘,能幫助疤痕隨時間變軟、減少隆起。以兩指沿疤痕縱向、橫向或小圈打磨,施以中等壓力。這可避免疤痕與底層組織沾黏並改善循環,逐週提升柔軟度並協助變平。
矽膠治療: 矽膠凝膠片或矽膠凝膠是此階段一線療法。當切口足夠癒合即可開始。矽膠片為柔軟、可剪裁貼合疤痕的墊片,透過保濕與調節膠原生成來限制異常增生。最佳做法是
每日配戴 ≥12 小時、連續數週至數月,可隔夜使用。若用矽膠凝膠(軟管包裝),則薄薄塗一層於疤痕,待其乾成保護膜。,已被證實能改善疤痕柔軟度並減少厚度。
滋潤與周邊皮膚照護: 疤痕與周邊皮膚在神經恢復時可能乾燥或搔癢。可在周圍(以及完全閉合後的疤痕上)塗抹基礎、溫和、不含維他命 E 的保濕品以維持柔軟。保持濕潤(無論靠矽膠或一般保濕)可避免過度乾裂而惡化外觀。
持續傷口減張支持: 有些醫師會在早期數週建議持續以紙膠或重新貼 Steri-Strips 覆蓋傷口,即便拆線後仍維持數週。這些貼條可分擔疤痕張力,使最後疤痕更薄更平。例如,持續貼紙膠長達 3 個月 可透過防止皮膚被拉開而減少疤痕增寬。若醫師建議,需定期更換紙膠。
長期疤痕照護(術後數月)
疤痕成熟期可持續 一年以上,期間顏色與形態會改變。以下是後續幾個月的管理要點:
持之以恆的矽膠與按摩: 依建議持續使用矽膠片/凝膠。多位專家建議至少使用 3–6 個月(若疤痕仍活躍/發紅可更久)。同樣地,數月內每日持續按摩。約
術後 3 個月 組織強度已大幅回升,但仍可能略隆起或偏硬;此時按摩與矽膠有助於重塑。
疤痕的防曬: 疤痕在第一年對日曬特別敏感。紫外線會使疤痕變深、更顯眼。當可以暴露(通常術後幾週),凡疤痕見光就塗抹SPF ≥30 的防曬,外出時亦可用衣物或抗
UV 布料遮蓋。建議至少持續術後一年。
監測與應對: 多數腹部疤痕會在數月中逐漸變平、變淡;原先紅/粉的區域多在 6–12 個月 下降。若發現疤痕非常厚、隆起、發癢,或超出原切口邊界,可能是肥厚性疤痕或蟹足腫。別拖延—請就診。在 3–4 個月 若疤痕過厚,及早的類固醇注射可抑制惡化。超過 6 個月 仍持續的肥厚疤痕有時被視為正演變為蟹足腫,需更積極治療。
耐心面對成熟期: 疤痕在 術後約 6–8 週到
3 個月 常是「看起來最差」的階段—紅、硬、略隆起或發癢,屬於活躍重塑期。隨時間會轉淡、變軟。6 個月 可見顯著改善,12–18 個月 仍可有細微進步。為最佳結果,建議將疤痕照護持續滿一年或直到疤痕變淡且扁平。若一年後仍困擾,請尋專科建議。
非處方(OTC)疤痕產品與治療
市面上有許多標榜疤痕功效的 OTC 產品,以下為常見且推薦的類型與用法:
矽膠片與矽膠凝膠: 如上所述,矽膠是頂尖的 OTC 疤痕療法之一。矽膠片(如 Cica-Care®、ScarAway®、Rejuvaskin 等)與矽膠凝膠(如 Silicone Scar gel, Kelo-cote®、BioCorneum®、Mederma® Advanced Scar Gel、ScarGuard®)普遍可得。其最佳證據在於保濕與調節膠原生成。矽膠片理想使用 每日 >12 小時、數月;矽膠凝膠則須
每日(常 1–2 次)持續。多數人覺得凝膠較適合腹部,因為快乾、衣物下舒服。總結:矽膠可讓疤痕更快變軟、變平、變淡。
疤痕霜與凝膠(洋蔥萃取、尿囊素等): 各式 OTC 疤痕霜常含洋蔥萃取(如 Mederma®)、尿囊素、維他命 E 或植物萃取。可維持保濕並具輕度抗發炎。例如洋蔥萃取對疤痕的證據有限,但與壓力或矽膠併用時,可能略改善紅度或質地。無任何 OTC 乳霜能「抹除」疤痕,需有正確期待;但若它能幫你保持濕潤並搭配按摩,也能成為有益的日常。只在傷口閉合後
使用。若出現刺激(紅或疹),立刻停用;部分人對維他命 E 或香精敏感。
抗組織胺或低效價類固醇外用: 疤痕癒合時常搔癢。成藥 hydrocortisone 1%(輕度類固醇)或抗組織胺乳膏(如
diphenhydramine 霜)可用於已癒合的疤痕以減少搔癢與發炎,也能避免因抓癢而惡化。連續使用超過
1–2 週 前,請依醫囑,因過度使用類固醇可能使皮膚變薄。許多外科醫師日常更偏好矽膠而非 hydrocortisone,但在非常癢時,短期使用有幫助。口服抗組織胺(如 cetirizine)亦為選項。
壓迫性敷料/繃帶: 雖非典型「藥局疤痕產品」,彈性繃帶或貼紮也屬 成藥 策略。例如 紙膠(Micropore™) 覆蓋疤痕可降低張力,部分研究顯示其效果可接近矽膠片。常見於術後 1–2 個月 作為支持。蟹足腫好發區(耳垂、胸部)可使用壓迫飾品或彈性帶。腹部則可用標準 腹帶 提供溫和加壓與支持。
防曬品: 易被忽略的 OTC 必需品。凡疤痕見光,SPF ≥30 的廣譜防曬 必須塗抹,至少術後第一年。部分矽膠凝膠(如 BioCorneum®)含 SPF;否則可在疤痕產品後 15 分鐘 補塗防曬。防曬對讓疤痕盡量變淡至關重要。
醫師處方治療
若成藥不足或屬高風險疤痕,醫師可提供處方選擇:
高效價外用類固醇: 比 OTC hydrocortisone 1% 更強。皮膚科或外科醫師可能短期處方如
triamcinolone、clobetasol(依適當濃度)外用於肥厚性疤痕,以降低過度發炎與膠原生成,特別適合新且紅的疤痕。通常在專業監測下使用數週至數月。(對非常厚的疤痕,注射往往比外用更有效)
處方級矽膠產品: 部分經醫師通路販售的配方可能混合矽膠、低劑量類固醇與維他命 E 等;未必優於標準矽膠,但醫師可能推薦特定醫療級產品。另有具黏性與減張功能的矽膠片(如
Embrace®),能同時貼附並降低疤痕張力,需透過醫師取得,屬於成本較高、用法特定的「準處方」選項。Embrace 已顯示透過減張改善疤痕結果。
Imiquimod 5% 乳膏: 為免疫反應調節劑,偶用於手術疤(特別是蟹足腫切除後)的非適應症治療。患者一週數次、持續數月塗抹,可降低蟹足腫復發。但可能刺激或導致色素沉著,故非一般術後疤痕常規。
口服藥物: 沒有標準口服藥可預防/治療疤痕,但特定情境下醫師可能使用系統性療法。例如口服抗組織胺(cetirizine、loratadine,或處方 hydroxyzine)可緩解非常搔癢、活躍的疤痕;抗組織胺亦可能有輕度抗纖維化效果,因此醫師或建議夜間服用非嗜睡型抗組織胺給蟹足腫體質或強烈搔癢者(pmc.ncbi.nlm.nih.gov)。嚴重少見案例(侵襲性蟹足腫)可能嘗試其他口服/注射藥,如短期口服類固醇、口服
tranilast(亞洲用於蟹足腫的抗過敏藥)、或 tamoxifen、pentoxifylline 等研究中顯示可能有益者;皆屬專科治療。一般而言,良好營養(蛋白質、維他命 C、鋅)是患者最該著重的「全身性」因素,因缺乏會妨礙癒合。
注意:處方治療須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強效類固醇或 imiquimod 誤用可能有副作用。若覺得疤痕需要超過基本照護,請諮詢醫師量身規劃或轉介專科。
家用與自然療法
許多人會嘗試居家/天然療法,如塗油或維他命。某些對一般皮膚健康有助益,但對疤痕的效果有限,請調整期待:
維他命 E 油: 人氣偏方,但證據未顯示明確益處,有研究甚至發現外用維他命 E 無效,或使情況更糟(如紅疹、刺激)。若要使用,僅限閉合後,且若出現刺激就停用。其可能的好處多來自「保濕」,而非特定抗疤機制。
蘆薈: 蘆薈膠具鎮靜與保濕效果。對很早期傷口有助調節發炎與癒合,但對已形成的疤痕,效果有限;甚至有研究在第 8 天未見差異,且在部分情形延緩手術傷口癒合。總體上安全,可作為舒緩輔助,但不會消除疤痕。
手動按摩(再次強調): 成本低、效果實在。傷口足夠癒合後,每日數次 用指腹沿疤痕與畫圈按摩。機械性壓力可讓疤痕不那麼硬緊,也能減敏。使用少量乳液或油降低摩擦。持續數週至數月
才見成效。
精油與植物油: 常見如薰衣草、茶樹、蜡菊(Immortelle)、玫瑰果油等。試驗顯示具抗發炎或促進修復的潛力;小型回顧亦指出含精油藥膏可能略減紅。玫瑰果油含維他命 A、C,亦見於商用疤痕油(如
Bio-Oil 混合植物油與維他命)。主要效益仍在保濕。務必稀釋(幾滴精油加一湯匙基底油如椰子、荷荷巴、甜杏仁),避免刺激;若有紅疹立即停用。
天然乳油與植物油脂: 可可脂、乳木果、橄欖油、椰子油等為封閉性保濕,可維持疤痕水分與彈性。無特殊「去疤魔法」,但保濕本身有益。閉合後可按摩使用,效果因人而異。
蜂蜜: 醫療級蜂蜜(如 Manuka)具抗菌與促進傷口癒合之效,開放性傷口
有時會用以預防感染並加速癒合。對已閉合疤痕,蜂蜜無法「移除」疤痕,但含蜂蜜的凝膠/乳霜可保濕與降發炎。未癒合的腹部切口不建議自行塗抹蜂蜜,除非有醫囑。
洋蔥萃取與其他草本: 洋蔥萃取上文已述(Mederma)。另如積雪草(Centella asiatica;見於某些疤痕霜如 Keloca)可能促進膠原成熟;甘菊、金盞花具舒緩作用。證據有限,可作為對
一線療法(矽膠) 的補充。
飲食與補充品: 支援身體癒合很重要。高品質蛋白與完整維礦(尤其維他命 C、鋅、銅)有助傷口修復。若飲食不足,可與醫師討論綜合維他命或特定補充。有人術後使用
bromelain(鳳梨酵素)或 arnica
montana 以減腫瘀,但對疤痕外觀的直接效果未證實。服用任何補充品前,若同時用藥,請先諮詢醫療人員。
成效總結: 天然/居家療法主要在於營造有利環境(濕潤、柔軟)與控制症狀(癢、乾)。對縮小疤痕或退紅的力量不如醫療級方法。可使用其低成本、安全者,但最好合併矽膠並遵醫囑。若你天生傾向肥厚或蟹足腫,單靠居家療法難以阻止—此時需升級醫療處置。
醫學與皮膚科介入措施
對於隆起、厚實、過紅或造成困擾的腹部疤痕,可尋求專業治療。皮膚科醫師與整形外科醫師可提供下列介入:
類固醇注射(皮內注射 corticosteroids): 治療肥厚性疤痕或蟹足腫的常見且有效選擇。通常以
triamcinolone acetonide 細針直接注入疤痕。機制為抑制發炎與纖維母細胞活性,使疤痕軟化、變平,並減少搔癢疼痛。治療多以
每 4–6 週一次 的序列注射,3–4 次
後評估。多數肥厚疤會明顯縮小;蟹足腫常有反應但停治後易復發,可能需要追加或維持注射。副作用偶見皮膚變薄或變淺,通常暫時。
雷射治療: 不同雷射針對疤痕不同面向。例如脈衝染料雷射(PDL)鎖定血管、可退紅並改善質地;分段式雷射(fractional CO₂ 或 Er:YAG)透過微損傷刺激新生、有序的膠原,重鋪表層、改善與周邊皮膚的銜接。其他如調Q Nd:YAG 雷射可處理更深層或色素問題。通常需 1–3 次以上、每次間隔約一個月。對於紅、暗或表面不平的腹部疤痕特別有幫助)。恢復期多為短暫紅腫。
微針療法(Microneedling): 又稱膠原誘導治療,利用大量極細針在疤痕與周圍皮膚製造可控微穿刺,啟動修復、促進更規則的膠原/彈力纖維生成。對略凹或偏硬的疤痕能改善質地、延展性與整體外觀。新研究顯示 術後約
6–7 週 早期開始可顯著增益,挑戰了「必須等一年」的舊觀念。腹部疤痕若偏厚,皮膚科醫師可能在術後數月開始;往往需要 ≥3 次、間隔數週。可合併外用 PRP 或維他命 C 加強效果。
疤痕修整手術(Scar revision): 若疤痕癒合不佳(很寬、不對稱、有階差)或造成功能問題(與深層沾黏造成「凹陷」或活動受限),可考慮手術修整。醫師會切除舊疤並以更精準方式重新縫合,必要時改變方向或形狀以順著皮膚張力線、降低張力。多在原手術
6–12 個月 後(組織更強健)進行。須知這會產生新傷口,仍有再次產生類似疤痕的風險;但若合併良好術後照護(矽膠、類固醇注射等),外觀常大幅改善。
其他注射與治療:
- 5-Fluorouracil
(5-FU): 化療藥,以小劑量(常與少量類固醇混合)注入頑固蟹足腫/肥厚疤,可抑制纖維母細胞,需多次療程。可能副作用包括潰瘍或色素變化。
- Bleomycin: 另一種抗癌藥,極小劑量作為皮內「刺青式」注射,對扁平化疤痕有效性有報告,但極罕有全身副作用風險,非第一線。
- Verapamil: 可皮內注射或調製外用凝膠。證據顯示可降低膠原合成;在蟹足腫切除後合併矽膠使用有中度成功率。外用 5–10% verapamil 也在研究中,對舊疤延展性有潛力(pmc.ncbi.nlm.nih.gov)。
- 冷凍治療(Cryotherapy): 液態氮冷凍小型或早期肥厚/蟹足腫可破壞過多組織,使之變平,但可能造成色素變淡。常與類固醇注射合併。
- 放射治療: 對反覆復發的大型蟹足腫,於手術切除後 24–48 小時
內給予低劑量放療抑制再長。長期安全性考量使其保留於頑固個案。
- 雷射輔助藥物傳遞: 先以雷射打出微通道,再立即塗抹外用藥(如類固醇或 5-FU)加深滲透,屬前沿技術。
- 磨皮與化學換膚: 較常見於臉部,以機械磨除或深層換膚平滑表面。腹部較少使用,且需術後修復與防曬。
多模式併治通常最有效。例如:腹部肥厚疤可採類固醇注射 + 雷射,並在家持續矽膠;蟹足腫可切除 + 放療 + 類固醇以防復發。醫療團隊會依疤痕類型、膚質與癒合階段量身規劃。
預防肥厚與蟹足腫疤痕的小訣竅
預防總比事後治療容易。若你有肥厚/蟹足腫體質(個人/家族史、膚色較深、年輕)更要嚴謹;但以下建議對所有人都有益:
降低疤痕張力: 如前所述,張力是可調整的關鍵因素。腹部切口常位於高張力區,務必遵守提重限制。前數週活動時可穿腹帶支撐。紙膠或矽膠膠帶可提供邊緣加固。拆線後持續貼膠
1–3 個月 可顯著減少增寬。新一代減張黏貼裝置(如
Embrace®) 也能透過卸載機械力預防肥厚。
及早且持續使用矽膠: 幾乎是普世建議。傷口封閉後約 2 週 即開始;蟹足腫體質者,表層癒合良好時
7–10 天 可考慮啟用。 建議一旦有痂皮並開始結痂脫落、皮膚封閉即可開始,並持續至 6 個月,能預防或至少降低嚴重程度。矽膠應覆蓋疤痕與周邊少許範圍;矽膠片需保持清潔、失黏即更換。
避免延長發炎與感染: 久拖的發炎會導致更多疤痕組織。保持清潔,勿用刺激性物質。疑似感染請儘速就醫,以免引發過度反應。避免傷口重開—依指示安排何時可淋浴、游泳、運動,以免裂開。在 2–3 週內順利閉合
可大幅降低肥厚風險。
避免不必要的創傷或處置: 每次皮膚受傷都可能留疤。若你易蟹足腫,對選擇性 皮膚手術或紋身/穿洞要謹慎。必要手術時告知醫師你的疤痕史;醫師可能在手術時或術後早期於切口周邊注入少量類固醇
預防,並採分層縫合 降低張力。
對已知蟹足腫體質的加壓: 雖腹部不常用,但在特定族群,癒合後使用壓力衣/裝置 可幫助扁平(持續
>24 mmHg、6–12 個月 有高效果報告)。耳垂有壓力耳環;胸口可用彈性帶或矽膠壓力墊。腹部上可考慮緊身術後衣,但要兼顧舒適與循環。
保濕與按摩: 保持濕潤與規律按摩(癒合後)不僅是治療,也能預防過度僵硬或隆起。術後 2–3
週 開始的早期按摩能在疤痕形成期即進行調節。
防曬與抗 UV: 再次強調:自第一天起 的防曬能避免非必要的色沉。雖不直接預防隆起,但避免變黑讓外觀大幅加分。也有證據指出 UV 可能刺激疤痕活性;謹慎為上。
觀察並及早行動: 即使嚴格預防,基因因素仍可能讓疤痕增厚。關鍵是規律檢視。若 1–2
個月 後不見趨緩,反而更硬更紅,請在回診時提出。醫師可提早介入—如 4–6 週 做 PDL 退紅,或 6–8 週 在明顯增厚處注射類固醇。早期介入 有時能扭轉趨勢。一旦成熟為大型蟹足腫便更難處理,因此預防與早期行動最關鍵。
腹部疤痕照護的特殊考量
高活動區域: 腹部幾乎參與所有動作—起身、彎腰、咳嗽、深呼吸—因此切口更易被牽扯,增寬與增厚風險較高。可用 腹帶 支撐,並在疤痕上持續貼 紙膠或矽膠片 作為加固。前
數月 避免突然扭轉或高強度核心運動,循序漸進並遵醫囑。
位於皮膚皺摺附近的切口: 許多腹部疤痕(例如低位橫切的剖腹產或贅皮切除)靠近自然皺摺,易積汗潮濕。過了初期後,請每日溫和清潔並徹底拍乾。若下腹覆蓋疤痕,可在皺褶下放置薄紗布
或吸濕排汗材質(如 InterDry®),每日更換,以防疹子或黴菌。新鮮疤痕不建議撒痱子粉;完全癒合後,可在皺褶(非疤痕本身)輕薄使用吸濕粉或上述吸濕布料,依護理師建議。
切口方向與張力: 腹部切口可能為縱向或橫向。正中縱切口 常與自然張力線交叉,更容易增寬;橫切口 常順著皺褶較有利,但兩端張力集中,易產生小「疤痕結節」。確保矽膠片或膠帶完整覆蓋切口兩端,必要時另剪小片專貼端點。有些醫師在長切口的角落若開始增厚,會預防性注射少量類固醇。
深層肌肉修補: 部分腹部手術需修補肌肉或筋膜(如疝氣修補或腹部拉皮)。若深層張力高,表皮疤痕也會受力。務必遵守提重限制,並注意高蛋白飲食
支援深層癒合;深層癒合良好可減輕表皮張力。
外觀(形狀與位置)考量: 腹部疤痕可能留下色差或「台階」。如橫向疤痕上緣形成輕微突出(剖腹產常見),按摩可軟化;若仍困擾,完全癒合後
可諮詢整形外科進行微調(屬美容性、非必需)。疤痕若偏離正中或非常顯眼且你在意,可於 一年後 諮詢修整;期間亦可用遮瑕化妝品(如 Dermablend®)臨時遮蓋紅或暗色,且具防水性。
搔癢與感覺變化: 切除過程中被切斷的神經在再生,出現刺麻、部分麻木與局部搔癢皆屬常見。強烈搔癢時可用上文提及方法(保濕、矽膠、抗組織胺)避免抓癢。麻木可能持續數月;溫和按摩與時間多能改善,但大型切口有時會留下小範圍永久輕度麻木(如腹部拉皮患者)。對麻木區要特別避免極端溫度,以免不自覺燙傷/凍傷。
追蹤與自我檢查: 持續回診,醫師能早期發現肥厚徵象並及時處置。正式追蹤期結束後,也要自行留意。某些腹部疤痕(如膽囊或闌尾微創切口)很小、較不易蟹足腫;另一些(如緊急剖腹長切口)可能需要更長期觀察。即便多年後若出現不尋常變化(如疤痕上新長的硬塊,可能是縫線肉芽等),也應就醫檢查。
最後提醒: 某種程度的疤痕無可避免—不會完全消失。我們的目標是讓疤痕更細、更平、更淺,成為不顯眼的小問題。多數腹部疤痕終將淡成細線。只要在術後的日、週、月
主動照護,你就給了自己達成最佳結果的機會。若仍有顧慮,請諮詢皮膚科或整形外科;憑藉今日的選擇(從矽膠與注射到雷射與更多),即使是舊疤,也還有許多可改善的空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