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2日

腫瘤也會量子穿越? 婦癌整合討論日誌 (10) 子宮篇

     

一位中年女性在2022年初步評估顯示患有子宮內膜樣腺癌(FIGO為1級),這是一場考驗信仰的疾病,她的治療過程充滿挑戰。病人來自富裕家族,過敏藥物史是罄竹難書。抗生素:皮膚紅疹。抗組織胺過敏藥物:手部麻木、眼部無力下垂的不尋常症狀。安眠藥:紅疹。止痛藥:全身瘙癢和紅疹。抗COVID-19病毒藥物 : 四肢和軀幹的丘疹性皮疹。

    洪啟峰醫師手術後的病理癌症期別是3C1,因為有轉移至左側骨盆的兩個淋巴結,最大腫瘤轉移病灶為2.6毫米。但病灶的複雜形態(因為子宮內是膜樣癌和但遠處的淋巴結為漿液樣癌的成分)使疾病的確切範圍不確定,需要進一步的免疫分子研究來釐清診斷,到底發生甚麼事?

病理診斷大戰

1.    腫瘤特徵

    • 組織類型:子宮內膜樣腺癌(FIGO分期1期)。
    • 腫瘤大小:單一腫瘤,4.8 x 3.7 公分
    • 侵入深度:腫瘤侵犯子宮肌層但小於肌肉層厚度的一半(表示腫瘤未穿透肌肉層,尚未擴散而出)
    • 淋巴血管侵犯:未見。表示不應該有淋巴轉移。
    • 神經周圍侵犯:未見。
    • 切除邊緣:未見腫瘤。

2.    淋巴結狀態(卻在遠處的淋巴結發現轉移)

    • 左側骨盆淋巴結10個淋巴結中2個有轉移,最大的轉移病灶為2.6 毫米
    • 右側骨盆淋巴結:無轉移。

3.    分期按腫瘤的特徵應該是1期,但遠處淋巴結轉移,就分成3期後

4.    免疫組織化學檢查

    • 雌激素受體(ER90%腫瘤細胞陽性。
    • 黃體素受體(PR90%腫瘤細胞陽性。
    • 分子基因:野生型(wild-type)。表示抑癌基因功能完整。腫瘤侵襲性較低。MSH-6PMS-2:無基因修復缺失的問題。

顯微鏡檢下

  • 腫瘤主要為子宮內膜樣腺癌(FIGO分級為1級,轉移至骨盆淋巴結的病灶中有部分呈現漿液樣特徵。子宮腫瘤與淋巴結的癌細胞就是長得不一樣。

臨床團隊討論

  1. 診斷:子宮內膜樣腺癌(FIGO分期為1期),但有淋巴結轉移分期為3C1期。
  2. 預後:由於腫瘤分級低(1級)且荷爾蒙受體陽性,預後相對較好。但淋巴結轉移(2個陽性淋巴結)及轉移病灶中的漿液樣特徵,需考慮全面的腫瘤治療。
  3. 治療建議:基於ER/PR陽性,荷爾蒙治療可能有效。表示腫瘤侵略性低。但又考慮淋巴結轉移的情況,可能需要進一步的輔助治療,包括化療和/或放療。但原腫瘤連肌肉層與淋巴管都沒有穿過,就不應該有淋巴結轉移。

   她的複雜的病理分期讓所有人落入五里霧中。化療或不化療,變成團隊打不開的死解。有人建議徵詢其他病理大師的意見。腫瘤醫師為寧可錯殺也不可錯放癌細胞,主張化療。經過一番唇槍舌戰後,在2022年底,她接受建議,開始紫杉醇(175 mg/m²)和卡鉑(AUC 5劑量)的標準輔助化療。然而,第一療程後,她出現嚴重疼痛及中性白血球數減少,因此改為每週低劑量化療(紫杉醇改為60 mg/m²,卡鉑AUC 1.5劑量)。即便如此,由於持續的不適感,她無法耐受化療副作用,最終停止治療。放射治療作為替代方案被提出,但她對放療的猶豫成為另一個治療障礙。儘管疼痛和營養問題得到了控制,但她的功能狀態仍受到影響。她決定停止化療並放棄放療,反映出癌症治療中病人對治療效益與副作用平衡的個人考量。她決定讓上帝決定,如果她無法承擔化療的副作用,就選擇不做任何治療。讓原來手術的洪啟峰醫師進行長期的追蹤。洪啟峰醫師也是這場的爭論中,持不做化療的一方。病人認知萬一疾病復發,也有上帝的美意。她因紫杉醇帶來的神經疼痛,她利用織圍巾來訓練受傷的神經。這三條極為有特色且來自義大利高級線料的圍巾,她送給了一位幸運的藥師。

後來........

  手術前,她的腫瘤標誌物指數顯著升高(CA-125: 870.5 U/mLCA19-9: 2698.9 U/mL),但手術及治療後兩年的回診顯示,指數顯著下降,並在2024年保持穩定。2024年中期的腹部與骨盆CT檢查顯示,骨盆及主動脈旁未見明顯淋巴結腫大或活躍病灶。然而,由於她對CT顯影劑過敏,讓追蹤選擇有限,她的腫瘤標誌物在2024年保持穩定(都在正常範圍中),影像學檢查顯示未見活躍病灶。目前的照護計劃專注於定期回診,包括腫瘤標誌物檢測、子宮頸抹片檢查,以及在可能情況下進行影像學檢查,並在監測疾病的同時,盡量減少過敏風險。

力量的見證

   這位女性的故事凸顯了在子宮內膜癌治療過程中,面對重大治療限制的挑戰。同時,它也強調了個人化照護、病人教育與共同決策的重要性。儘管困難重重,她穩定的疾病狀態和良好的生活品質展現了她的堅韌與醫療團隊的靈活應對。

  整理者方麗華藥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